历史故事

老子——上善若水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老子——上善若水
收藏 0 0

老子思想对我国及世界文化影响深远,其中《道德经》中主张以水喻道,提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理念,从水之德中窥见处世之道。本文从“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角度对《道德经》进行解读,旨在学习老子的处世哲学,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老子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论述“道”与“德”之义。因其内容覆盖范围较广、文本内涵较为深奥,所以有着万经之王的美称,在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而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主题思想,讲究复归自然的生命乐趣,这与水的品格与特征有着众多共通之处,所以老子则用水来喻道,阐解为人处世的生命智慧。

老子——上善若水

1 老子以水喻道的处世哲学

在老子的思想哲学体系中,将“道”放在万物之前,认为万物皆因道而生。“道”不会干涉万物,让其以自然状态发展,可以说存于万物之外,但是万物生生不息也是“道”之义的具体表现,所以说道又是内化于万物之中。水作为生命万物之本源,有着仁、义、善、勇、法等良好品行,与老子所提出的“道”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处世哲学,则是以水喻道,彰显了道家所认为的生命智慧。首先,水具有谦逊的品行。

与其他自然万物争相向上不同,水会自高远流向低洼之处,谦让且孕育万物。其次,水具有顽强毅力的特性。水虽然柔弱,却可“滴水穿石”。另外,水具有不争的美德,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滋润,但是水却不图回报,广泛施恩、造福众生。最后,水具有空明清澈的特点,对应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致虚守静。水以清澈透明的状态坚守本心,前进时毫无阻碍,静止时平和安静,始终保持客观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刚好印证了道教理念中所主张的复归自然。

老子——上善若水

这些都是老子以水喻道所体现出的处世哲学,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对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上善若水

2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的人生意蕴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上善若水”,是从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几方面,来阐述水的至善品行。所谓居善地,是指水的谦逊,做其他万物不愿意做之事;所谓心善渊,是指水的大度,海纳百川,容纳万物;所谓与善仁,是指水的无私,淡泊明志,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所谓言善信,是指水的守信,遵循自然规律,汛期往往如期而至;所谓政善治,是指水的公正,保持客观,维护万物之间的平衡;所谓事善能,是指水的灵动,在万物之间起到调和作用,能够促使万物和谐共处;所谓动善时,是指水的平和,顺时而动、应时而至,知道何时奔腾向前或者保持平静。为人处世时,只有从多个方面学习水的至善品行,不论居处、心思、待人、为政、处事,都可以保持一种心无杂念、复归自然的状态,放下心中的执念和负担,才能达到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境界,在顺其自然中实现循环往复,进而才能真正体会到《道德经》的深奥内涵,感悟真正的“道”。

老子——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自高处流下最终汇聚大海,所过之处育万物却从不索取,与世无争。作为万物之源,任何生命的生长都需要水的恩惠,而水却始终保持无心,不争名逐利。同时,水无特定形状,完全由所接触的外界事物形状所决定,遇到阻塞便停止、盛装起来可汇聚,也是水“无争”的具体体现。并且水虽然柔弱,但却有“滴水穿石”的自强不息精神,可以说刚柔并济,柔能包容万物,刚能冲破险阻,有着“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评价。而这也是为人处世应当懂得的道理和智慧,不仅要像水一样平缓时利万物,做到无私奉献、乐于施恩,而且还需要以“不争”品行包容万物,遇到阻碍时不气馁、不放弃,能够顺时而动冲破阻碍。

老子——上善若水

“处众人之所恶”,则是指水顺势而下、流向地处的特性所体现出的谦卑态度。任何人都想向上发展,自然万物也不例外,参天的树木、巍峨的高山等,虽然是自然规律,但都不愿处于下流之地。而水却甘于向下,愿意处在万物皆厌恶的低下卑微之地。

老子——上善若水

水始终保持着谦卑态度,复归自然而无心,所以既与世无争,又不会抗议不公,虽身处最卑微之地,但是却做着高贵的奉献,促进万物生长。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主张为万物提供自由生长的空间,以无心无欲顺其自然,同样,水也没有自己,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心境,都讲究复归自然,符合道家理念。并且,水“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处众人之所恶”角度来看,可以说是水是无的,存于外物之外,而就“滋润生成万物”方面而言,又可以说水是有的,内化于万物之中,进而才能以循环往复达到生生不息的境界。

老子——上善若水

“几于道”是指水所体现出的良好品行及高尚美德,虽然与老子的哲学思想有着较多共通之处,但是并不完全等同于“道”,仅仅是符合道的玄德,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一方面,在《道德经》中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早于万物,万物皆由道而创生,水也不例外,虽然水始终以谦卑态度润泽万物,不争名逐利,阐释了道的本质,但是水也是道所生,并不是道,而是“道”深奥内涵的具象化呈现,所以不可完全将水等同于道。

老子——上善若水

另一方面,水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善的,本身也有恶的一面,也会对万物造成破坏或者灾难,如常见的洪水,便是水向世人所呈现出的恶的本性。由此可见,水并非绝对完善,并不符合“道”的完善性,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也不可将水等同于道,故此老子才在《道德经》中以“几于道”对水做出评价。

老子——上善若水

上善者为而不争。老子以水喻道,水润泽万物而视为“上善者”,流向低下之处而谓之“不争者”。对于“不争者”的理解,世人存在一定的偏见,往往将“不争”等同于“无能”,但是不争并不表示因柔弱而没有能力,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品行,是刚强意志内敛的表现。在《道德经》第78章中,老子以水为例对此进行论证,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老子——上善若水

水可以说是世间最为柔弱的事物,表现形态由盛装的器皿而定,就好像没有任何脾气任人拿捏一样,但是在力量方面天下间却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超过它,即便是石头和钢铁等最为坚硬的东西,也会被穿透、被腐蚀,所以在攻克坚强东西方面不可比拟。

老子——上善若水

同时,《道德经》第8章内容说到“夫唯不争,故无尤”,为人处世只有学习水的良好品行,做到与世无争才能没有怨尤,解释了为何效仿水的“为而不争”。并且,关于“无争”的理想结果,老子在《道德经》第66章中也做出了概括,即“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虽然“至善者”不刻意争强好胜,但是全天下也没有人与其相争,从辩证角度分析了“不争”所能达到的最为理想境界。

老子——上善若水

老子在倡导人们效仿水的“不争”良好品行时,其目的是以最为自然状态而有所作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无动于衷,“不争”并不意味着毫无作为。这从第8章所提倡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七善不难看出。《道德经》结尾处老子写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将水所体现出的“不争”视为人的最为高尚的品行,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才能达到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实现与“道”的合一。除此之外,《道德经》所提到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知足”、“知止”等,都是“不争”的具体体现,这都是老子从水身上得到的启示,同时也是对“道”本质内涵的具体阐解。

古往今来,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这几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所以就个人而言,更应宽厚待人,与他人和谐融洽相处。只有做到无私无欲,与世无争,才能彰显出高贵品质,不能出于求名图利的目的而做某些事,这是老子《道德经》关于“上善若水,为而不争”中所蕴含的生命智慧,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以“上善者”身份达到“不争”的人生境界。

老子——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水利万物而避高趋下,虽然对万物有着润泽的巨大恩惠,但是却不求名利、不居功自傲,默默奉献,并且还愿意做万物不愿做之事,甘于身处最卑微之地,彰显出与世无争、淡泊明志的谦逊品质。这是《道德经》中所体现出的道家智慧,也是老子所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只有像水一样处下不争,保持一颗无私无欲之心,为万物众生默默奉献,才能成为一名拥有高尚平行的君子。

上一篇

告诉孩子,什么才是真正的贵族精神

下一篇

李碧华:颠倒众生的意乱情迷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