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林语堂:细读《论语》,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林语堂:细读《论语》,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收藏 0 0

林语堂说:“吾尝细读《论语》,

精读《论语》而咀嚼之

觉得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杨绛说:“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

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论语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我们提倡读《论语》。

却常听人们说“读不懂”、“不明白”,

下面来看专家吴天明解读《论语》:

林语堂:细读《论语》,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你们)学了(学问)合适时讲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的仁德君子从远方归来,(帮你们赏善匡过,救患革失,)不也快乐吗?人家诸侯、世卿一时不了解你们,(你们因此暂时做不了官,)但你们并不怨恨,不也是谦谦君子吗?”

【解析】本章为孔子语录,记录者是其随侍弟子。《论语》中孔子语录很多,没有特殊情况,以下不再一一注明。孔子设帐授徒弟子的语录较少,故会一一注明。本章记录了孔子教育随侍弟子们的一番话,中心意思是,随侍弟子们有三件乐事:学问有长进;道德有提升;有这样的道德学问本可做官,暂时当不了官也无妨。

林语堂:细读《论语》,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背景介绍】孔子说本章这番话,一定有个非常具体的背景:孔子的早期弟子要回或已回师门,看望老师,已经或将要与随侍孔子的师弟们交流。师弟们看见师兄都当了官,很是风光,自然也想去当官,于是孔子对这些尚在师门还没有去当官的随侍弟子说,你们学好本事,提升道德,当官不是迟早的事吗?所谓“不亦说(悦)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其实都是说“不也很高兴吗”,换个说法,可以避免重复。

【文献互译】孔子曾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篇》8·12)可见众弟子先后投身师门,一般学习三年礼乐,学有所成,只要有诸侯、世卿赏识,他们就离开老师当官去了。“谷”,即当官拿俸禄,周代官员以谷米为俸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有七十七位弟子,应该都是分期分批招收的。扎子早期弟子如南容、公西华、颜路(颜回的父亲)、曾皙(曾参的父亲)等,只当官不做学问的多;晚期弟子如曾参,子夏、子贡、子张、子游、颜回等,既当官又做学问的多,这应该与孔子的学问到晚年才成熟老到有关。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向他们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自我反省,(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林语堂:细读《论语》,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解析】孔子及其高徒讲“学”,包括学“文”,即学习古代文献;也包括学“行”,即学习古今圣贤的善行。具体到某章,则各有侧重。本章仅论学“行”。

【文献互证】《述而篇》7·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者”(贤)“不善者”(不贤)都是“我师”。两章可合读,以互相印证。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婉转地劝谏。看见自己的心志没被父母听从,仍然恭敬(父母)而不忤逆他们,辛勤劳作而不怨恨他们。”

林语堂:细读《论语》,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解析】本章论孝道。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络,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解析】本章论“仁者”“知(智)者”的区别。

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个人无所欲求,只要实行了仁德,心里便满足安宁,这就是所谓的“仁者安仁”(《里仁篇》4·2)。现代社会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性情沉静,大多长寿。而“知(智)者”实行仁德虽非初心,但因其聪明智慧,明白实行仁德会给自己带来巨大而长期的利益,便也认真实行仁德,这就是所谓的“知者利仁”(《里仁篇》4·2)。

【启示】“知者”常要考虑如何付出,如何收获,所以非常活络灵动。他们的付出,长期获得巨大时回报,所以常常快乐。孔子自己,当然是一位“安人”的“仁者”。

林语堂:细读《论语》,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从意象上来说,水具有活络灵动、快乐的特点,山具有沉静、长久的特点,所以孔子将智者与水联系在一起,将仁者与山联系在一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一些君子实行仁道,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我会选择那些实行得好的而学习他们,也会从那些实行得不好的人身上看到我不善而加以改正。”

【解析】本章孔子说,自己向君子学习实行仁道。

【背景】“三”为虚数。在中国文化里,“三、五、七、九及其倍数常作虚数,其例甚多。“人”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人”与“鬼” 相对而言,指所有的活人;狭义的“人”与“民”相对而言,仅指上等人,即君子。此用狭义。因为只有上等人才有实行仁道的问题,而平民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孔子讲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林语堂:细读《论语》,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行”,是实行、躬行(仁道)之类的意思,动词“行”后面的宾语“道”,因为在当时人所共知而直接省略掉了。这类用法现代亦常见,如“吃(饭)”“穿(衣)”“睡(觉)”“走(路)”“说(话)”“干(活)”之英《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用不同的意见来完善别人的意见,以成人之美,而不随声附和,以成人之恶;小人随声附和,以成人之恶,而不提不同意见,以完善别人的意见,成人之美。”

【解析】“和”与“同”,是春秋时代两个十分重要的术语,具有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等方面的含义。

【文献互译】《左传·昭公二十年》,齐景公称赞奸臣梁丘据说:“唯据与我和夫!”晏婴反驳道:“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和如羹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本年又载,郑子产临终嘱咐子大叔:“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林语堂:细读《论语》,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延伸拓展】《左传》引孔子评价子产这一遗言,道:“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可见春秋君子饮食上以五味调和为“和”,以“以水济水”为“同”;音乐上以八音克谐为“和”,以“琴瑟专一”为“同”;政治上以宽严相济为“和”,而以“以宽济宽”为“同”;伦理上以用不同意见完善他人意见为“和”,以随声附和成人之恶为“同”。

(本文摘自吴天明《论语本意》)

更多历史故事,点击链接购买:

上一篇

即将迎来2020年,十二生肖运势如何?

下一篇

年轻时的曾国藩,巧妙贿赂穆彰阿,左宗棠自愧不如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