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宋太祖主张“先南后北”:燕云十六州,到南宋灭亡也没收复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宋太祖主张“先南后北”:燕云十六州,到南宋灭亡也没收复
收藏 0 0

作者:林森

众所周知,宋朝建立之初,在削平五代十国的割据分裂势力时,一直采取的是宋太祖与赵普“雪夜定策”中所谋划的战略方针,即“必先取巴蜀,次及江南、广南……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祸之,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屏翰,俟我富实,则取之”(《东都事略》卷二十三),也就是后世所概括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但从北宋中期开始,由于不断受到辽、西夏的侵犯,舆论对这一方针开始颇多微词。特别是随着金军南下、北宋覆亡,无数文人墨客甚至将这一政策视为北宋亡国的开始,认为这是宋初的重大决策性失误。那么,“先南后北”之策到底是高招还是昏招?作为一代英主,宋太祖为什么要置威胁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于不顾,他究竟是如何打算的呢?

宋太祖主张“先南后北”:燕云十六州,到南宋灭亡也没收复

01

观点一:失策

认为“先南后北”战略是一大失误的论调,在北宋中期就已经出现,后来受到“建炎南渡”的影响,更是一度成为南宋文人的主流论调。比如,大文豪陆游就曾说,先取巴蜀、淮南、吴越诸国,再攻北汉,等到挥师伐辽时,大宋将士早就被连年征战整得疲惫不堪了,哪还有精力跟如狼似虎的契丹铁骑作战?周世宗生前在南方没有完全平定的情况下就发兵收取幽云,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此类观点,直到现在仍在史界中受到普遍认同。

国学大师钱穆就在《国史大纲》中言道:“石晋开运阳城之战,耶律德光(辽太宗)几不免;周世宗一举而下三关,契丹非不可胜。但太宗才弱,又无贤辅而。周世宗用兵欲先取幽州,则吴、蜀不足平。宋(太祖)则以赵普为谋,先南后北为持重。兵力已疲,而贻艰钜于后人,则太祖之失也。”(《国史大纲》第六编)

应该说,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后周或宋先击败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那么再去收拾南方各个割据政权是不在话下的。从南方政权与宋的实力对比,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对比来看,这种推论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周世宗或宋太祖如果不早死,就一定能击败辽国、收复幽云吗?这个恐怕要打个问号。宋初的辽国,在综合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上,是明显强过宋朝的。尽管周世宗曾经在北伐中收复了三关,但当时辽军正集结重兵于幽州城下,准备与周军大战一场。倘若不是周世宗突然患病,传令大军班师,双方一旦打起来,谁胜谁负,孰难预料。

尽管宋太祖时期,没有和辽国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但从后来宋太宗两次伐辽,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全部败北的情况看,辽军的实力绝对不可低估。因此,如果宋太祖选择“先北后南”,就必须以对辽国有明显胜算作为前提,否则以宋太祖多年的戎马经验,采取这一策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02

观点二:正解

有学者认为,综合考虑五代及宋初的军事、经济、民情等因素,宋太祖选择“先南后北”是一种最符合当时宋朝情况的策略,不应受到质疑。首先,宋辽一旦开战,战争规模不可能是小打小闹。如果不先平定南方,宋朝是否能够全身心投入与辽国的全面战争?

宋太祖主张“先南后北”:燕云十六州,到南宋灭亡也没收复

其次,在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情况下,中原地区经过多年混战,早已赤地千里、民生凋敝。如果不能将南方这些相对富庶的政权消灭、夺取他们的财富,宋朝又如何能够有足够的财力来对付强大的辽国?所以,“先南后北”战略是当时最符合实际情况的统一战略。宋朝也只有先搞定那些孱弱但富庶的南方政权,积累足够的力量,才能与辽国一较高下。

这种观点,是比较接近于历史实情的。如若不然,以宋太祖之英明、赵普之睿智,又怎会将其奉为圭臬?

综上所述,先南后北也好,先北后南也罢,其实都有其理论依据作为支撑。但是,这两种论调都误解了宋太祖的真实意图。宋太祖心中的“北”,仅仅是指北汉,而并非辽国。

这么说有依据吗?

03

没想那么多

宋太祖虽有削平割据、一统天下的壮志,但在他的筹划中,至少是在他死前的筹划中,还真就没有把辽国作为目标,因为他压根就没想和辽国兵戎相见。

第一,“雪夜定策”时,北伐辽国并不在宋太祖和赵普的规划里。前文有述,宋太祖、赵普议定的是先取巴蜀,次及江南、广南,最后河东(即山西,代指北汉),没有任何对辽国用兵的念头。

第二,宋太祖曾拒绝采纳部下提出的伐辽计划。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乾德元年(963年),龙捷军校王明曾向太祖献排兵布阵的战图,请求出兵幽云,但太祖并未同意。不过,为了不给将士的进取之心泼冷水,他对王明还是大大褒奖了一番,并赐予锦袍、玉带、银器。当时辽国在位的,正是酗酒荒政的辽穆宗,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可即便如此,宋太祖仍无心伐辽,可见辽国并不是他的菜。

第三,宋太祖曾就幽云问题咨询过他的首席谋士赵普。赵普问,收复幽云,何人为将?太祖说曹翰可以。赵普又问,收复之后,何人守之?太祖说,曹翰既能取之,则能守之。赵普再问,曹翰之后,谁又能守?太祖默然良久,对赵普说,还是你想的对,看来幽云并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

综合种种史料记载,至少在宋太祖死前,他的“先南后北”策略中没有收复幽云的计划,更没有与辽国开战的打算。

宋太祖主张“先南后北”:燕云十六州,到南宋灭亡也没收复

04

和平解决问题

那么,宋太祖知不知道幽云十六州在国防上对于宋朝的重要意义?知道是肯定的,这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事。但是他认为,自石敬瑭割幽云以来,辽国经过多年经营,在幽云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骤然攻取毫无胜算。况且宋不攻辽,辽也不敢轻易向宋这个庞然大物下手,因此双方之间其实并没有非要开打的理由。但相比于辽,倒是南唐、后蜀等政权才是宋的“肘腋之患”。对于一项秉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理念的宋太祖来说,收拾南方政权的动力要绝对远远高过收取幽云。

针对辽国已在幽云站稳脚跟和宋辽之间力量均势、谁也不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宋太祖针对幽云问题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案。他在首都开封设立封桩库,将每年的财政盈余存进去,不过存的不是金银,而是彩绢。宋太祖计划存够五百万匹彩绢时就和辽国谈判,用这笔钱把幽云十六州赎回来。如果辽国不答应,那就用这笔钱招募勇士、充当军饷,为日后对辽开战做准备。

当然,这一计划随着后来宋太宗突然驾崩而告吹。但不管怎样,可以看出,宋太祖对付辽国、解决幽云问题的首选是花钱赎买而不是诉诸武力。宋太祖作为马上天子,深知战胜辽军之不易,因而没有像对付其余割据政权那样直接用拳头说话,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其实并没有直接与辽国开战的计划。

现在,我们可以下结论了。“先南后北”战略,是宋太祖君臣综合考虑了各方力量对比和当时天下大势后提出的一个切实可行的统一战略,而宋朝正是因为贯彻了这一战略,才得以顺利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纷争的局面。而对于北方威胁最大的辽国及幽云十六州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他则寄希望于用和平手段予以解决。对于哪个是当务之急,哪个该徐图进取,宋太祖把握得相当到位。如果说这一策略真的有什么不妥或者失误之处的话,只能说上天没能让他多活一些时日,以便其将自己亲手制定的计划执行完毕。

上一篇

杨家将战无不胜,靖康之变时,为何没有出山?

下一篇

古人为什么喝酒?不为功利,多为这四种情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