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大明风华》中朱瞻基再派郑和下西洋,归途时郑和却病逝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大明风华》中朱瞻基再派郑和下西洋,归途时郑和却病逝
收藏 0 0

从《大明风华》中的剧情来看,郑和是个以剧情主线没有任何关系的人物。然而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航海学家,他曾七次下西洋,为促进我国与西洋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为后人所景仰。《大明风华》作为以明朝永乐到天顺年间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也不忘宣扬一下郑和七下西洋的功绩。

《大明风华》中朱瞻基再派郑和下西洋,归途时郑和却病逝

郑和

  虽然一些正史史料也在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可能远走海外的建文帝,不过我相信,寻找建文帝不可能是主要目的。因为朱棣不可能为了找一个建文帝而花费这么多的人力和财力。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归来时,朱棣发现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和西洋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不断加强,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利益都非常大,尤其是给朱棣个人带来非常大的功绩和荣耀。朱棣觉得郑和下西洋值了,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七次。与朱棣的好大喜功相比,明仁宗朱高炽却希望减轻朝廷压力,于是在洪熙年间停了郑和下西洋之举。

《大明风华》中朱瞻基再派郑和下西洋,归途时郑和却病逝

郑和

  《大明风华》中,在朱瞻基的支持之下,郑和将第七次下西洋,那年是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六月。从历史来看,这将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曾在福建长乐港停留约半年,并重修湄州天妃宫,树立《天妃灵应之记》碑,碑文中刻有郑和历次下西洋的壮举。

  第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从五虎门出海,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山、忽鲁谟斯等17国,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郑和在归途中病逝。副使王景弘率船队返航,当时随船返航的还有西洋十余国的使臣。

《大明风华》中朱瞻基再派郑和下西洋,归途时郑和却病逝

郑和

  郑和去世之后,明朝下西洋之举并未结束。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明宣宗朱瞻再次受命王景弘为正使,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这是明朝第八次下西洋。王景弘此前曾5次跟随郑和下西洋,与郑和一样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第八次下西洋归来之后,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才真正停止了明朝下西洋之举。

  明朝八次下西洋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1.加强了明朝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引进了各国的文化,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2.加强了明朝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虽然古人不注重科技,但下西洋仍然为大明引进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国内生产;3.开拓了海外贸易,使明朝和世界各国的贸易日益频繁;4.在世界各国中宣扬了明朝的国威,在西洋一带建立了一套独立的华人政治体系。

《大明风华》中朱瞻基再派郑和下西洋,归途时郑和却病逝

郑和下西洋

  虽然明朝八次下西洋之举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甚至给当时明朝的财政带来压力,以至于朝廷不得不最终停止下西洋之举。但从长远的角度上看,明朝八次下西洋之举使明朝改变了整个世界,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经济、文化、政治财富,影响极为深远。

  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景仰郑和,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可惜的是说起下西洋,大多数后人只会想到郑和,实际上,除了郑和之外,还有很多人都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副使王景弘、翻译官马欢、翻译官费信、千户杨信、总制巩珍、太监尹庆,以及西洋当地的一些华人梁道明、施进卿等,但历史却不会忘记他们。

《大明风华》中朱瞻基再派郑和下西洋,归途时郑和却病逝

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

  1947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将南海诸岛以郑和及其随行官员的名字进行命名。西沙群岛西面的岛群命名为“永乐群岛”,东侧的岛群命名为“宣德群岛”,还有将岛群中一些岛和礁以人名来命名,来纪念这些在明朝下西洋的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包括郑和群礁、尹庆群礁、费信岛、马欢岛、景宏岛、晋卿岛、道明群礁、杨信沙洲等。1983年4月,我国公布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这些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名字得到保留,他们的名字将永远留在南海之上……后人也永远记得他们的功勋。

上一篇

朱祁镇为何如此信任王振,甚至在兵败被俘后还对王振念念不忘?

下一篇

《大明风华》中那个被灌醉冻死在雪中的解缙,历史上缘何被冤杀?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