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一块唐朝“丹书铁券”,救了明朝一家人,而且是从朱元璋手里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一块唐朝“丹书铁券”,救了明朝一家人,而且是从朱元璋手里
收藏 0 0

一块唐朝“丹书铁券”,救了明朝一家人,而且是从朱元璋手里

丹书铁券

​文学作品及影视剧中经常提及的“丹书铁券”,在历史上的确存在,又称为金书铁券、金券、银券、铁券、世券等。

是古代帝王赏赐给有功之臣的一种象征着荣誉的凭证,上有铭文,以丹书刻写在铁板上,因为多有帝王对功臣免死的承诺,故俗称免死金牌、免死牌。

为严防假冒,朝廷派人从铁券的中间割成两半,一半由朝廷保管,另一半收藏在功臣的家中,需要的时候,将两半合在一起进行检验。

丹书铁券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通行证“铜节”。

《汉书》最早记录了“丹书铁券”一词,也叫“丹书铁契”。

《程氏演繁录》记载:铁券的形状“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 左券由接受者珍藏,右券保存在皇家或宗庙之中,遇到特殊情况发生,将两者合二为一,检验真伪。

唐代以后的铁券改为嵌金,取代了使用朱砂刻字的丹书。

《辍耕录》记载: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彭城郡王钱镠讨伐董昌叛乱有功,唐昭宗为表彰钱镠,次年八月,赏赐钱镠铁券“形状宛如瓦,高尺余,阔三尺许,卷词黄金镶嵌。”

一块唐朝“丹书铁券”,救了明朝一家人,而且是从朱元璋手里

钱镠像

​这块免死牌被后世称作“钱镠铁券”,铭文有二十六行,三百三十三字,大意是赞美钱镠的功德,其中结尾处有皇帝对钱镠的承诺:“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大意是钱镠若犯有死罪,可以免死九次,其子孙可以免死三次,一般犯罪,有司不得用刑。

钱镠后来在晚唐、五代十国时期受封吴王、吴越王,创建了吴越国。“

钱镠铁券”在钱氏家族中珍藏了一千多年,其中几次险些失落。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镠的孙子忠懿王钱俶依照祖训纳土归宋,从临安迁徙至汴京。

当时钱俶并没有携带铁券,而是珍藏在老家的庙社。

淳化元年(990年),宋太宗赵光义诏令调阅铁券,阅后赐还忠懿王嗣子钱惟浚。

此后,铁券收藏于汴京。

天圣元年(1023年),宋仁宗下诏调阅铁券,不久赐还钱家,后保存在汴京昭化坊钱氏府第。

元丰四年(1081年),宋神宗也曾调阅铁券,赐还后收藏在钱俶曾孙、驸马都尉、会稽郡王钱景臻(宋仁宗第十女鲁国公主的丈夫)府上。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南侵,钱景臻的儿子钱忱奉母亲鲁国公主之命,携带铁券迁徙至江南。

绍兴元年(1131年),钱忱举家迁徙至台州。

绍兴四年(1134年),宋高宗将台州临海城美德坊赏赐给鲁国公主,铁券一直藏于美德坊。

《辍耕录》等史籍记载: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攻占临海城,“铁券遂失,不知去向”,钱镠后裔收藏的“钱镠铁券”丢失,下落不明。

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一个渔夫在黄岩南泽库打鱼,从水中打捞出一块“瓦片”,认为可能是宝物,就用斧子斫砍,却发现是铁器,于是就丢弃在家中的某一角落。

渔村有个老学究,和渔夫是邻居,他知道唐朝皇帝赏赐钱镠铁券一事,于是就花钱把“瓦片”买了回来。

临海钱叔琛的哥哥得知消息,就以十斗谷换了回来。

原来,这“瓦片”正是“钱镠铁券”,当年元军灭掉南宋,钱镠后裔带着铁券逃亡,慌乱中将铁券丢失。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下诏调阅铁券,钱尚德进献皇帝阅览,后赐还。

《钱氏族谱》记载:明太祖为了试验镌刻的深浅,曾以佩刀削去一个“朔”字。

一块唐朝“丹书铁券”,救了明朝一家人,而且是从朱元璋手里

朱元璋画像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钱尚德的孙子钱汝性奉铁券进京,求见皇帝。

原来,钱汝性的父亲钱用勤任职建昌知府期间,因税粮短缺被抄家抓捕入狱,按照明初的法律,将会受到杀头的严惩。

情急之下,钱汝性想起了祖传的免死牌。

明太祖在奉天殿验明了铁券的真伪之后,下旨将查抄的财物如数返还了钱家,免除了钱用勤的死罪。

嘉靖四十年(1561年),数以万计的倭寇攻陷台州府城临海,为了逃避战乱,钱镠二十五世孙钱珍背着铁券藏匿在深山之中。

十余年后,钱珍才把铁券收藏于钱氏祠堂。

公元1951年,世居浙江嵊州市长乐镇的钱镠后裔将“钱镠铁券”捐献给浙江文管会收藏。

“钱镠铁券”为史上最早的实物铁券,史料价值极高,被专家确认为一级文物,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一篇

虎爸,唐宣宗!(爸爸们看过来)

下一篇

文不出众、武不服众的曹丕,凭什么赢了立储之争?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