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三皇五帝——黄帝(第一帝)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三皇五帝——黄帝(第一帝)
收藏 0 0

三皇五帝——黄帝(第一帝)​黄帝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原始公社时期黄帝族首领,也是汉族(华夏族)的祖先,原姓公孙(一说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少典之子。古代相传黄帝为我国文化的创始者,举凡兵器、舟车、弓箭、衣服等,皆为黄帝所作,其中也包括医药。据古医书记载,黄帝曾与其臣子岐伯、伯高、少俞、桐君等医家讨论医药,而创造医药。因此,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针经》、《黄帝明堂经》和《黄帝甲乙经》等,均托名黄帝之作。一黄帝其人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轩辕之丘就是今天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黄帝父亲少典是有熊国国君。黄帝出生在陕西沮源关降龙峡。传说黄帝的母亲在一天傍晚看见了北极光,然后怀孕,生下了黄帝。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族的始祖,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首,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
三皇五帝——黄帝(第一帝)

据史书的记载,在炎帝统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纷纷归附,便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三足鼎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九战蚩尤,均未获胜。最后黄帝在涿鹿与蚩尤激战,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黄色的大蚯蚓和大蝼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早前炎帝不敌蚩尤,与黄帝结盟。蚩尤失败后,黄帝成为天下共主,炎帝不服,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在阪泉决战,黄帝最终获胜,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据说,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中央职官以云为名,青云管宗族事务,缙云管军事,设置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任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为治民的大臣。他用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他经常封祭山川鬼神,定期巡视各地,了解民情,深得人民的爱戴。黄帝肇造文明图此外,黄帝当共主时,去古未远,人民生活简陋朴素,故黄帝教人民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制纺织技术,制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他命羲和与常仪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制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和律历。黄帝命伶伦和垂制造乐器磬和钟,沮诵和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挥造弓,共鼓和货狄作舟。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棠,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名蟆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这14人共得到12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历史学家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洪水以前之制作》中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柳诒徵这样评价黄帝时之制作:“或恃前人之经验,或赖多士之分工,万物并兴,实非一手一足之烈”,不是“一人一家之绩也”。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他们被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二优美传说相传黄帝亦通晓医术,《素问》及《黄帝内经》据说都是黄帝所作。但实际上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而作。今天陕西省桥山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相传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拜受接图。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六字为“慎德”、“仁义”、“仁智”。黄帝未见过这种鸟,便去问辅臣天老。天老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鸣叫是登晨,白天鸣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古代认为出现“河图洛书”是帝王圣者受命的吉祥征兆。于是,黄帝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三天是连续大雾,随后七天是连续大雨。接着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

三皇五帝——黄帝(第一帝)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经典,成书约在战国时期,但该书有个渐进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非一时之言,亦非出自一人之手,至公元前26年基本完善。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称《灵枢》)各9卷。书中以医学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和治疗。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律、病证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称之为医经是当之无愧的。《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对何为医经作了解释:“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医经是根据人体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以阐发百病之源、死生界线,而使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百药与病适宜的药剂。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如磁石吸铁,有立竿见影之效。笨拙的医者违反医理,致使本当愈者反而加剧,本当生者反而死亡。所以说,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经”是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等。所以称“内经”,是与“外经”相对而言。《黄帝内经》是战国以前的众多医学著作的总结,所引的古文献约有50余种,可谓战国以前的医学大成。《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充满太虚,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二是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随时对人体产生影响。认为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法则而生长。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对自然有很强的适应性,人违背了四季养生之道,就可能生病。三是认为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生命体内,阴阳二气互为存在的条件。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相互斗争。四是认为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五大系统按照五行相生相克、互相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五是认为生命现象来源于自身的矛盾运动。如在《灵枢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里描述的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是基本正确的。六是提出了形神统一观,认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如《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上述所描写人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正确的。《黄帝内经》书影《黄帝内经》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集中表现为脏象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和治则学说。脏象学说是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胆即属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经络系统分为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病机学说是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的学说。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很多,《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其中,“风雨寒暑”实为“六淫”的概括;“饮食居处”即后世的“饮食劳倦”;“阴阳喜怒”乃“七情”的概括,这就是后世三因说之源头。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黄帝内经》主要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方面来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源自《黄帝内经》。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闻诊包括闻声和嗅气味;问诊是问讯患者的自觉症状;切诊:包括切脉与切肤。诊病立足整体联系的观点,运用全面诊察的方法,把疾病证候看成是在一定时、地、人条件下病理变化的表现,从生理了解病理,从局部了解整体,从外部了解内部,达到准确认识病因、病位、病性的目的,这就是《黄帝内经》诊法学说的方法论特点。《黄帝内经》提出的治则学说包括几条:一是防微杜渐: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二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施治;三是标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四是治病求本;五是因势利导;六是协调阴阳;七是正治反治:正治又称逆治,是与病情相逆的治疗方法。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类;反治也称从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类。此外还有适事为度、病为本,工为标、辨证施治、制方遣药、针刺灸祔等治则学说。《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上有很高地位,历代有所成就的医家,无不重视此书,它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三皇五帝——黄帝(第一帝)​祭奠黄帝活动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是中华文化的创始者。黄帝和炎帝被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黄帝内经》等冠以黄帝名字的医书,皆为托名之作,只是打着黄帝旗号而已。《黄帝内经》非一时之言,亦非出自一人之手,但作为医经是当之无愧的。把黄帝作为一位医家来述说,只为探寻中华医药的源头,中华医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不应数典忘祖。

上一篇

三皇五帝——羲皇(第二皇伏羲氏)

下一篇

三皇五帝——尧帝(第四帝)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