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科举考试为何要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殿试没有淘汰?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科举考试为何要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殿试没有淘汰?
收藏 0 0

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以后,经过了很多次的改革,一直到了宋代,很多制度才能最终确立并一直沿袭到清末。明清科举考试中有两个制度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是殿试没有淘汰率,另一个是三年一开科(恩科除外),而这两个制度就是宋代中叶的一项重要改革。

科举考试为何要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殿试没有淘汰?

先来说说殿试没有淘汰率。宋初,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这样就会出现多次省试合格的考生,到殿试的时候总是被淘汰的情况。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正式称帝,一些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与宋朝分庭抗礼的西夏,为西夏攻宋出谋划策,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位叫张元的举人,他多次参加殿试都落榜了,投奔西夏后,成为西夏最重要的谋臣。

北宋朝廷非常生气,下令将张元的家属囚禁起来。之后,有大臣认为张元之所以投靠西夏,是因为他殿试多次落榜,他对在宋朝通过科举入仕已经绝望了,这是殿试实行淘汰的结果,并不能怪张元和他的家人,于是又把他的家人释放了。

科举考试为何要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殿试没有淘汰?

对此意见,北宋朝廷似乎也认为殿试实行淘汰确实不好。嘉佑二年(1057年)殿试,宋仁宗亲自主持,宣布殿试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这一年参加殿试的三百八十八名进士、三百八十九名诸科举人全部被录取。从此,殿试不淘汰,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就成为定制。

实事求是地说,科举考试作为选拨性考试本来就会有淘汰,但在参加高层次的省试之后,距离及第仅有一步之遥,且淘汰率又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殿试落第的挫折感就特别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仁宗开了殿试不黜落的先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举又回到了原来没有殿试时的状态,殿试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科举考试为何要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殿试没有淘汰?

不过,因为殿试的名次对考生将来入仕和升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考生们对殿试还是非常重视的,尤其到了明清时期,一甲、二甲、三甲名次的排定,完全会影响一个进士的仕途前程。

再说第二个重要措施,即将科举考试三年一开科加以制度化。宋代开科的时间,最初并无明确规定。宋太祖时和唐代一样,多是每一年开科一次。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冬天,各地举人都已经到达京师准备参加省试,但宋太宗要亲政北汉而取消。

其实,这次取消科举考试,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是录取人数太多,需要延长开科周期,否则无法为科举及第者提供官职。此后,多间隔一年或二年开科,但并不固定。从淳化四年(993年)到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的五年间,宋朝都停开了科举,这是唐以来未开科年份最长的一次。

科举考试为何要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殿试没有淘汰?

宋真宗即位后,开科较为频繁。仁宗朝开科年份没有规律,从天圣二年(1024年)开科以后,有三次是间隔二年,有六次是间隔三年。这种开科间隔长且没有规律的状态对读书应试的考生来说极为不便,这种状况迟早是要改变的。

有一次,仁宗正好请侍臣讲解《周礼》,而《周礼》里面有“三年大比,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这一句,仁宗就说,古代选拨人才是三年一次,现在四五年才开科一次,让有才华的人无法获得重用,是对人才的浪费,于是下令有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建议每两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仁宗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下诏,每隔一年举行一次科举,并且将进士和诸科的录取人数减少一半。这次开科间隔时间的改革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到了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两年一开科的频率虽然高了,但是由于录取名额并未增加,各地到京城参加省试的举子们路远辛苦,于是最终改为三年一贡举,使天下的读书人得到更多的休息、学习的时间,而不是奔波于应考的路上,朝廷也减轻了工作量。

科举考试为何要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殿试没有淘汰?

这是一次开科时间上的重要改革,从此三年一个周期的“三年大比”成为定制。英宗在位只有四年,虽然时间很短,但他确定得到这个制度却有非常长远的影响。明清科举一直沿用这个做法,除了特殊的年份,科举考试都是三年举行一次,一直到科举制度被废除。可见,北宋科举制度影响力之大。

文章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告知删除!

上一篇

李世民只派他打了一仗就弃之不用,后人敬他为名扬千古的一代名将

下一篇

清官回乡告老,却连回家路费也凑不齐,皇帝得知后大怒:处以极刑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