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收藏 0 0

挈领提纲,我是文盲。继上一篇文章介绍的春秋时期著名的诸侯霸主们,我们今天接着来捋一捋战国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说起战国,很多人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战乱”,“战国七雄”等,我们之前提到,春秋战国是西周王室的延续,西周王朝施行分封制,划天下九州之地为各诸侯国,有记载说周天子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虽然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了大量的兼并战争,但为什么脍炙人口的只有“七雄”?这七个诸侯国又是怎么从这么多国家中脱颖而出的呢?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战国七雄

说起“春秋五霸”,不得不提到这几位霸主自身有着不凡的人格魅力,此外任用的贤臣也是一大原因。而“战国七雄”之所以成为“雄”,除了国君自身英明之外,任用贤臣进行改革也同样是原因之一,那么我们今天就说一说这几个诸侯国是通过什么样的变法,任用了什么贤臣才一步步走向辉煌的。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关于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人们说法不一。有人推崇将《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为春秋下限,也就是前481年,或者是以周元王元年为战国始年,也就是前475年。还有人推崇以东周发生的两大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为界限。

我们之前说到,“春秋五霸”中有一“霸”便发生于晋国,而晋国后期国君权力分散,实权落在了六大家族韩、赵、魏、知、范、中行手中,但后来范和中行被打败,权利落在了剩下四家手中,其中又以知氏最强。后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击败了贪得无厌的知氏家族,晋王室大权旁落到三家之中,后在前403年,周王室认可了韩赵魏为三家诸侯,晋国退出历史舞台,史称“三家分晋”。而在公元前386年,东方的齐国大权从姜姓落到了田氏手中,田氏建立了新的齐国,称为“田齐”,这个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此后,从春秋开始的周王室从权力分散到彻底失去了权力,各诸侯国争相亮相,进入了“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春秋战国分界

战国初期,除了后面独大的七雄之外还有许多小的诸侯国存在,但是这些国家并无发言权。东周时期(前770-前256)持续有500年,足以使得一些在战争中元气大伤的国家复强如楚国,也足以使得一些强盛的国家转衰,如晋国和秦国。而当时中华文明百花竞放,没有任何人知道何种流派才是正统的,更没有任何人知道何种流派才能让自己的国家更强大。所以,各诸侯国中发生的改革,方式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国情不同,更可能是因为政治家流派不同,触及统治阶层的的利益程度不同,所以国君接纳程度不同,受到的改革阻力不同。那么接下来一一说说这些使得国家强盛一时的改革和变法,各位自行评判优劣。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李悝变法

变法先驱——李悝(kui,1)变法。李悝身处魏国,彼时韩赵魏三家分晋结束,魏国外有强敌(东边有齐国,西边有秦国,南边有楚国,北边有打不过的赵国),内有时弊,李悝对魏国的见解切中时弊,魏国国君魏文侯起用他为丞相,进行变法。李悝变法可总结为五点:废贵族特权,选贤能效力,明赏罚,尽地力,著《法经》。李悝变法使得魏国政治经济上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后的《法经》是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变法,成果斐然,是中国变法之始,引领了战国时期变法图强的热潮。魏国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可称得上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然而,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听信谗言打击变法派,到了后来的魏惠王在位时,更是将变法派名臣商鞅弃之不用,在当时激流勇进的时代中,不进则退,后魏国被秦国打败,彻底失去了问鼎天下的可能。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吴起

吴起变法。吴起变法发生于楚国。楚国地广人众,能够调集百万大军,在战国七雄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一直萎靡不振。楚悼王即位后,面对外敌入侵只能贿赂秦国干预,楚国才得以苟活。楚悼王向变法图强,但苦于没有人才。此时鲁人(吴起是鲁国人,后到魏国魏武侯仕官并提出武卒制,使魏国更加强大,此时在魏国被排挤流落到楚国)吴起来到楚国,为楚悼王分析楚国的弊端,进行变法革新。吴起吸收李悝变法的法治精神,提出“明法审令”,将法律公之于众。此外,吴起还提出“减爵禄”,整顿吏制,训练士卒,增加军费。经过变法,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向北伐魏救赵,收复了被三晋占领的陈国、蔡国故地,将势力扩展到黄河岸边;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伸至江南,占有洞庭、苍梧之地。当时,诸侯各国皆畏服楚国,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但是吴起变法触及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楚悼王去世后,旧贵族杀死吴起,变法失败。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秦国强大根源——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卫鞅,出身魏国,后变法意见未得到重用而转到秦国,后因被封商地为君而被称为商鞅。当时秦国地处西部,远离中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各国。秦献公及前几任国君征战无数,秦国国力空虚,秦孝公即位后,广集贤才,虚心求教,企图复强秦国,后起用商鞅开始变法,“徙木为信”。商鞅变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秦国颁布《垦草令》,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强大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为孝公东图中原之际,迁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废除贵族的井田制,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制,编订户口,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经过这一阶段改革,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后秦国东出函谷关,败韩赵魏,西征蜀地,南征楚国,一步步统一了中国。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战国时期韩国位置

申不害变法。申不害变法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境内进行的改革。申不害变法虽然也崇尚法治,但更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指国君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即“术”的改革。这个变法为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非常重要,使得韩国国内政局稳定,贵族特权受限,百姓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申不害重视吏制和土地问题,“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其变法为当时的韩国化解了诸多危机,韩国地处列国包围之地,然而韩国却长期保持安然无恙。后韩非子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虽然同为法治,但是申不害变法却立足于“人治”,其变法并不深刻,很多潜在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后韩昭侯去世,申不害变法被废除。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邹忌

邹忌变法。邹忌(就是那个与城北徐公比美的大老爷们),战国时期齐国大臣,初效力于齐桓公(对没错就是齐桓公,只不过这个齐桓公并非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姜小白,而是田齐桓公田午),后齐桓公去世,效力于齐威王,任相。时威王思贤若渴,祈求强国,邹忌毛遂自荐,针砭时弊,向齐威王提出了诸多建议,被威望拜为相国。邹忌崇尚法家学问,他的主张顺从国君行事,主张选择“君子”担任官吏而防止“小人”混杂,主张修订法律而监督清除奸吏,这都是法家的政策。邹忌和威王均重视人才,施行“慎择君子”策略,时齐国人才济济,田忌、孙膑等名将谋臣均在齐国效力。后邹忌借“比美”讽喻齐威王“虚心纳谏”,威望听从,齐国臣子通过“面刺”、上书、“谤议”等方式提出建议,不久出现了“虽欲言无可进者”的千古难遇的现象。时威王一鸣惊人,齐国强盛一时。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燕昭王治国。燕国地处北方,国力弱于中原,一直未能对中原各国造成威胁。燕国得以称为七雄之一,得益于一位伟大的国君:燕昭王姬职。时值中原各国经过变法国力强盛,而燕国经过“子之之乱”等事件而衰微,燕昭王心痛燕国现状,企图强国富民。他奋发图强,卑身事贤,重用苏秦、乐毅,经过多年经营,终于振兴了燕国。后燕国入侵尽失民心的齐国,乐毅连破齐国七十余城,当时齐国国君被部下杀害,仅剩两城,齐国基本灭国。乐毅的全力发挥与燕昭王的大力支持息息相关,有人进谗挑拨挑拨燕王与乐毅,昭王直接痛斥小人。昭王还派燕将秦开袭破东胡,迫使东胡从燕国东北部后退千余里,燕国领土向东北扩展到辽东一带。燕还向南进军,攻占了中山国许多地方。燕昭王与臣下君臣相知,创下了燕国最强盛的时期。

战国七雄发家史——说一说战国七雄是怎么“雄”起来的

胡服骑射——赵国的强国之策。“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过程。时值赵国国力衰退,时常受到中山小国的骚扰,赵武灵王分析了少数民族的军队优势,决定“着胡服”“习骑射”,经过此训练后,赵国军队战斗力大涨,成为了当时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强国。此后,赵武灵王出兵消灭了中山国,北击匈奴,“攘地北至燕、代”,还向西辟地到达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赵国国力达到巅峰。

战国七雄,各有各的故事,但其必有一段国君强国之心谱写的光辉历史。今天的战国变法改革就说到这里,下次我们再说一说战国时期有名的战役,说一说秦国是怎么一步步统一全国的。

上一篇

历史上最窝囊的谋士,凭一张嘴就拿下了70多座城池,却被煮成肉汤

下一篇

天下雄才出魏国,魏国为啥留不住人才?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