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古代科举:成则跃龙门,败则无人问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古代科举:成则跃龙门,败则无人问
收藏 0 0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诗人孟郊在他及第后开开心心,不禁写下了这首诗表达自己的心情。46岁在现在来说可谓“人至中年”,但是对于当时来说,只要中了进士,或是后来登榜上殿,都是可喜可贺光宗耀祖的事情。

科举制度对人的影响何其之大,直到1000多年后的清代末年仍然有“孔乙己”这样的人苦苦等待。

古代科举:成则跃龙门,败则无人问

唐高祖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即相当于后世“乡试”的办法,而且不必像隋代那样必须官府举荐。

唐代有了每年定期考试的制度,同时也保留临时下诏考试的办法,所谓“科”。“制”之意义与“诏”相同,即皇帝之令。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则称为“常科”。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

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唐朝科举方便通常在二月。录取者叫及第,或登等。第一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已经是宋代的事情了)

古代科举:成则跃龙门,败则无人问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时期,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唐朝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的确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些寒士显达后多拉拢同类,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古代科举:成则跃龙门,败则无人问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因为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上一篇

治标不治本的“元和中兴”

下一篇

后主刘禅真的一无是处吗?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