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如果没有这个人,中国可能也会像欧洲那样成为零散的小国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没有这个人,中国可能也会像欧洲那样成为零散的小国
收藏 0 0

#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 历史回眸到公元四世纪,在几个世纪前北匈奴被东汉王朝击溃而背井离乡西迁,而居住在欧洲的游牧民族哥特人打不过匈奴不得不向罗马帝国的境内靠拢,两种文明之间有合作但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公元 378年,西哥特人与罗马军队打了一场关键性的战役——亚得里雅堡之战,罗马皇帝战死,由此也敲响了罗马帝国覆灭的丧钟。之后双方相互妥协,但西哥特人的气焰却日渐嚣张,其间还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谚语,也就是指通往罗马的路可以在无视罗马军队的情况下任意穿行了。最终奈不住寂寞的西哥特人在公元419年建立了自己的西哥特王国,半个世纪后西罗马皇帝被一支日耳曼部族的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从而罗马文明彻底从欧洲这片大陆上消逝,取代古奴隶制度罗马文明的是各蛮族部落的封邦建国,欧洲进入小国林立的封建社会,罗马式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永远的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视线回到中国,或许是气候上出现小冰期,游牧民族不得已为之,也或许是欧亚大陆两端的主体民族在同一时期迈入了社会发展的无力期,但欧亚大陆两边的蛮族大入侵几乎是同步的,而且汉民族王朝遇到的冲击更为猛烈。

如果没有这个人,中国可能也会像欧洲那样成为零散的小国

如果没有这个人,中国可能也会像欧洲那样成为零散的小国

公元二世纪东汉式微,北方各少数民族开始内迁,董卓镇压的姜族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之后还有曹操北征的乌桓,其间还留下来名篇观沧海。不过真正让蛮族做大的还是要到四世纪,也就是西哥特人在欧洲做大的那一个世纪,如果说罗马军队被打败还可以用军事上步兵方阵敌不过骑兵冲击来解释,那么汉民族与北方蛮族的对战中还要再加上一点,公元四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普及了马镫这一革命性的装备,蛮族的军队完全骑兵化,其机动性和灵活性和拿着孙子兵法研究步兵作战的的汉族军队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毕竟原本只会趴在马上射箭的骑兵可以拿着武器飞驰过来和步兵进行肉搏了,光是那种恐惧感也能压垮数倍于己的步兵。

如果没有这个人,中国可能也会像欧洲那样成为零散的小国

那可能有人要问了,如果这样的话汉人南渡后,为什么北方蛮族没有出现像条条道路通建康(南京)这一类的谚语,在不满足于仅仅逛逛都城的想法下像西方的日耳曼人一样,最后解体汉民族的中央集权王朝呢?或许历史在惊人的相似后会出现些许的不同,犹如蝴蝶效应一般,最终改写历史。下面就来讲一下这位改写历史的人物和他的功绩——谢玄和他的遗产北府军。

如果没有这个人,中国可能也会像欧洲那样成为零散的小国

谢玄能够被重用要还要多亏他有一个叔叔谢安。谢安早年为更透彻观察时局而隐居,后在东晋朝廷“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呼求下有了东山再起的事迹。掌权后的谢安稳定住了政局,也为谢玄建立北府军提供了条件。这一支北府军在其后的半个世纪里成功地震慑住了北方的铁骑,使得代表华夏正统南方政权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最终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通婚,北方政权开始大规模汉化,从而使后来混血的杨坚统一中国时仍然能够继承正统。那么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谢玄所组建的这支北府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如果没有这个人,中国可能也会像欧洲那样成为零散的小国

北府军完全不同于罗马那种一打就垮雇佣军,而是征召流民,而不再寄希望于世兵制。北府军存在两个优势,第一是当兵的多是北方流离失所的难民,相互认识且对蛮族充满仇视,抱成团的愤怒是可怕的:第二北府兵主要召将,这样的话兵打完了,能带兵的将还在就不怕招不到兵,不知道后来洪秀全是不是借鉴了这一点。总之这样一支步兵军队在实战中可能还是会逊色于北方拥有马镫的骑兵,但却有兵制上的有巨大优势。罗马皇帝瓦伦斯战死在亚得里亚堡的五年后淝水之战爆发,而这支北府军不负众望成功的抵挡住了北方胡人的大举进攻。后来北府军的继任者刘裕又创造性的发明了却月阵,用战船占领河道,战车沿河岸排成弧形(弧形能有效抵抗骑兵冲击)而身后的河又能为岸上的车兵步兵制造一种背水而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言“围地则谋,死地则战”,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巅峰时期的北府军能大坡北魏三万铁骑了。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的罗马军团能够出现一位汉尼拔或凯撒式的统帅,改革兵制,或许罗马军团也不会在与蛮族的斗争中显得如此狼狈以至于最终覆灭了。可见在特殊时期军事统帅是能左右历史格局的,在当时那个历史节点上,如果没有谢玄和他的北府军,中国也许真的会赴欧洲后尘也说不定。

上一篇

与基督教的擦肩而过,日本历史的大拐点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