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古代没有暖气没有电,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么御寒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古代没有暖气没有电,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么御寒的
收藏 0 0

随着天气越来越严寒,人们穿上了厚实棉服,烤火炉和空调也展开了自己的工作,在享受现代生活所带来便利的同时,相信不少人心目中也有很大的疑问,过去比较封建落后的古代,古人们又是怎么度过一个个隆冬的?尤其是在零下几十度的北方?必须要说的是,今天最常御寒的棉花,也非中国本土出产,而是起源于印度和阿拉伯,到了宋朝以后,才逐渐传入了中原,因此古人将这种拥有良好保暖功能的植物取自“锦”的一边,称之为棉。

古代没有暖气没有电,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么御寒的

在棉花尚未普及前,古人最常使用的,就要属于动物的毛皮了,正如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而在中国东北的山林,也多有狐狸、狼等动物,皮草多出于此地,又或者是和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贸易,换取衣物。在宋朝的时候,随着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的建立,大量牲畜以及皮毛被贩卖至中原,不少宋朝人也开始喜欢穿毡衣起来。

古代没有暖气没有电,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么御寒的

除了毛皮之外,能够用来御寒的,就是中国本土的丝绸了,虽然说在过去西方国家的眼里面,中国有着“丝之国”的美名,然而实际上丝绸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价格十分昂贵的奢侈品,古代的君王赏赐大臣东西的时候,经常给他们锦布多少多少匹,其实也是非常隆重的奖励,唐朝时期,两个工艺好的绣娘编织一匹绢布,通常要花费5天的时间。

古代没有暖气没有电,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么御寒的

因此以上所说,都是富贵人家才能够享用的御寒产物,那么古代的平民老百姓要用到什么呢?他们穿着的衣服,大多由一种叫做葛草的植物制作而成,这种草十分的坚韧,我们常常听说的“粗衣麻布”正是由葛草编制而成,当然它的御寒效果有限,所以穷苦人家会将葛布缝成双层,在冬天的时候就可以填充一些类似麻絮的植物进去。

另外一种御寒的衣物材料,则称之为“丝絮”,这里面也有着大小等级的分别,好的丝絮是由蚕丝编织而成,叫做“纩”,而相对比较低级的,就是在葛布当中随便塞入一些棉花样的东西,胡乱混合起来。明朝的宋濂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去求学,穿着的无非是“缊袍敝衣”,这里的“缊袍”,既能够指破旧,也是指最低等级的丝絮。

古代没有暖气没有电,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么御寒的

而在古人睡觉的时候,则会铺上比较柔软的稻草,同时从田野间采集芦花和柳絮,将他们晒干缝进被子,同样也有保暖的作用。而北方零下几十度的冬天,人们在汉朝时期,就发明了土炕:“汉时之牀,即今之炕也,坐卧皆於其上。” 元代诗人王冕《冀州道中》写:“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土炕用砖或者土坯做成,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因此可以烧火取暖。

总的来说,上述的只是权宜之计,自然比不得如今,很多老百姓到了冬天,还是要挨饿受冻的,宋朝的陆游写到:“如何慕温饱,挠节不自惜?”古人将“温饱”这一词语组合在一起,也体现说明了他们最为朴实的愿望

上一篇

神医孙思邈真的活了141岁?临终前为何告诫徒弟必须毁了五石散?

下一篇

李富春给2位元帅当过政委,担任副总理21年,去世后给国家交10万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