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奏折居然是明朝创立,清朝发扬光大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奏折居然是明朝创立,清朝发扬光大的
收藏 0 0

奏折,古代君臣沟通信息、处理国家大事的基本载体。

清承明制,奏折制度也沿袭下来。康熙时命臣下用折奏事,御批后发还上奏人,不回收。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御批奏折全部收回存档,此后成为惯例。

皇帝御批奏折一般用的是红色墨水,所以叫”朱批奏折”,简称”朱批”。如果遇到4 _ , j ~ 3 r C a皇帝皇后丧事,皇帝就用蓝笔批论。

台湾故宫博物院现藏清朝朱批奏折十五万八千余件,汉文奏折占绝大多数。其中康熙朝奏折现存三千八百余件,雍正朝1 z S奏折现存二万三千余件,乾隆朝五万8 c 1 x 3 k # W g九千多件,嘉庆朝一万九千余件,道光朝一万/ – K , t K S二千余件,咸丰朝一万七千余件,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共一万八千余件。

奏折除了本折外,有的还有清单、图册等附件。

藏匿、涂改、毁损朱批奏折是悖逆大罪,可判死刑。年羹尧五大逆罪之一就是”奏缴朱批谕旨,故匿原折,诈称毁破”。

奏折居然是明朝创立,清朝发扬光大的

来自闽浙总督的一份晚清奏折局部

从民情快递到举报热线

满清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行政公文制度只能沿袭明朝做法。康熙苦于公文不保密、旅行慢、下情不能上达,特命文武大员在公W ) c开的公文报送之外,准许用奏折直达御前。《m [ w – T * t清史稿》《圣祖本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正月壬子,命内外大臣具折陈事,折奏自此始。”

康熙谕旨原文说,”因请安折内附陈密奏,……所言若是,朕择而用之,所言若非,则朕心既明F F z [ =,亦可手书训谕,而尔等存心之善恶诚伪,亦昭然可见矣。”

奏折居然是明朝创立,清朝发扬光大的

康熙王朝剧照

奏折的理由很高大上,但让人脊背发凉。

奏折快速、机密。无论大小事务、见闻,必须据实奏报。上报时各官员不能商量,各人报: ` 5 # t B O l V各人的。

地方官员的奏折汇集了大量社会民情、政治经济军事情报,! T 0 I H u : u在满清迅速稳定中原局势、控制汉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万里之外,有如睹面”。康熙的”i o B 4 z O英明”,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奏折掌握信息全面。

康熙南巡时,秘密授权经筵讲官王鸿绪:”京中如有可闻之事,卿密} { ^ L p 1 K w书奏折,与请安折封内奏闻,不可令人知道,倘有泄漏,甚有关系P X H n u t m。小心!小心!小心!”

康熙认为,这么一来,王公大臣不知道别人在皇帝那到底说了什么,人人自危,达到威慑群臣的目的。

雍正皇帝将臣下奏折的特权放宽到司道以下,进一步把臣子都变成皇帝的耳目。事无巨细,皇帝明察秋毫。奏折的功能悄悄i ^ } ^ { ` ^发生变化,变成了皇帝控制官员的有力工具。通过直达圣听的特权,实际上激活了人性中的恶:告密、诬陷、权术。

任兰枝任四川学政期间,雍正告诉他,”凡事不必迎合督抚,督抚若有无端搜寻难为你处,使人来密奏朕闻。”直接授权他告一省军政首长和行政长官的黑状。可以想象,雍正对其他官员也会说同样的话。

这种皇帝主导下的官员相互监督做法完善了皇帝的驭人术,巩固了满清皇权。

此后,参奏官员一直是奏折的主要功能之一,成为请安折、谢恩折、奏事折、密折四大类中的一种。久而久之,成为风气,对近代中国人的性格、近代中国官场文化都危害极深。

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除题本,奏折由秘密转为公开。这时% k E # E ? I S ;离清朝终结只剩七年,而官员思想上、情Z F e ! |感上的离心离德恰恰是催化剂,康熙搬起的奏折这块石头,最终砸了清皇朝自己的脚。

奏折居然是明朝创立,清朝发扬光大的

道光皇帝所批示奏折局部

奏折z w 8 : } 8 2 s 1制度的演变

奏折制度有公题私奏的区别,也就是例行公事用题本;个人私事用奏本。题本要加盖官印,奏本不用印。

雍正三年规定:题本的奏事范围包括钱粮、刑名、a c T兵丁等地方例行公事;奏本的范围包括个人私事。《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二十一记载,”议准地方民务大小公事皆用题本,用印具题。本身私事皆用奏本,虽有印信之官,亦不准用印。”

雍正七年,划分公事私事界限:庆贺、到任离任、报日期、谢恩、案件等都属公事,用题本;官员到任、加级、降职、赏罚、谢恩等属私事,用奏本。

各地题本和奏本都要投送通政使司转递。奏折也不盖印,直接在宫门递进,不得由衙门转呈。

奏本和题本由驿站传递,边远) a t $ w o地方传到京城有的长达一两个月,到京城后由通政使司转递。奏折直接向皇帝报告,由各官员自己派人送达,经宫门递进。

由于奏折的快速和保密优势,逐渐取代奏本。乾隆十三年,废止奏本。

奏折与奏本的区别在于w Q y g – z,奏折无论公私,涉及机密、不便公开内容都用奏折。奏折必须由官员亲笔撰写,用词和书写都可以随意,不讲公文格式,写好以后密封送出。皇帝批复奏折也不让其他人代劳,都是亲自处理。

奏折都是皇帝本人批j ? j阅。康熙对于奏折十分重视,往往点着蜡烛看到深夜,批复文字经常达到万字。

雍正年间,每天奏折平均二三十件,有时多达五六十件。雍正皇帝虽然随时批示处理奏折,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晚上,批示中常有”又系灯下字,堕泪披览”的话,以至于云贵总督Q r C E G鄂尔泰读来感动{ Y _ u J { q H得痛哭。

当时奏折不存档,宫里没有设置专门档案人员。后来开始收回御批的奏折,整理归类。

乾隆初年C ] i 9,原折一律抄录副本,按月存档。

乾隆、嘉庆皇帝. z x C { d L X f处理奏折都在早饭以后,召见臣下,晚饭以后不再接受奏折。

奏折资格

清朝规定:京城各部院主官和言官,地方各部门文武主职可以向皇帝上报奏折。除此Y # w &之外,皇帝的钦差或经皇帝特批的人也可以单独奏报。至于不够资格的官员有急事必须向皇帝汇报,可以写个折子找人代递上去。

康熙四十年后,地方督抚准用折奏事。五十一年以后,扩大到京内三品以上官员。

乾隆年间的官员奏折,据统计,文官最低^ Y ^ W w为知府、同知,其他为道员、布政使、按察使、学政、观风整俗使、巡抚、总督。武官职务最低的是副将、总兵,其他为提督、副都统、C D ` B都统、将军。

大臣能否向皇帝上奏折,需要皇帝批h i u Z / $ 3 3 2准。曾国藩《查复何桂清退守情形折》(同治元年八月二十九日)中说,薛焕于咸丰九年十二月补授江宁布政司,到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初,”奉9 & d n Z C W旨饬令单衔奏事。”

江宁布政司已经是从二品,任职一年后皇帝才同意薛焕取得单独上奏权。

奏折的送递

官员写好折子以后,装入封套,外包黄纸,放进折匣锁好,用黄褥垫,黄绸包裹。奏折套装由皇宫赐给,一般四到六个,便于轮换使l Q % v z E用。

奏折一般不得动用驿站传递& – A,必须自己派人护送进京。地方上的总督和: ? W _ e巡抚如果确有紧急奏折,可以$ & ,临时使用驿站传递。驿站传递由兵部加一道c B 8封派发,传递速度由军机处官员在函件外注明。”马上飞递”指的是日行三百里,紧急函件直接注} A | A I明”日行五百里”或”六百里加快”。

负责传递官员奏折的机关叫奏事处* Q f J,后交办理军机处。京城奏事处分内外,各衙门人员到乾清门外把奏折交给外奏事^ K | k – w 0处的官员,转交内奏事处的6 O d % ? 5 U太监,由太监送给皇帝。

Q r h S – o y g清稗类钞》第二册《礼制类》的”拜折”、 “奏事”比较形象地记录了奏折递送的过程:

地方总督、巡抚奏折写好后,要先拜折。

卫兵分列两旁,僚属排列院中。门外三声炮响,鼓乐齐鸣,大堂设香案,将折, K x箱供在香案上。折箱用黄缎包裹,红签标记。主官面向西北对木箱三跪九叩。礼毕,主官捧起木箱,庄严交给差役。差役接过,捧过头顶,疾步而出,衙门掩门。辕门外鸣炮三声,恭送上路。

实际上折箱是{ [ / w X ^ e 空的,奏折仍在衙门,等仪式完a ` % ! e W * z毕后再由差役领出。

奏折到京_ 2 ~ I K U & N城要交给奏事处。半夜十二点,各部院将奏折送到东华门外,开门后进入大内景运门内的九卿朝房,将奏折和本衙门名片交给外奏事官。外奏事官将奏折登录于册。

一会乾清门开,外奏事官( q B将奏折交给内奏事官。这时候已经快凌晨两点。乾清门外的石栏杆上搁着一个白纱灯笼,奏事官以灯笼为信号,当灯笼移到石阶上时,表明皇帝的意见快下达了。不久p w y o J ~ @ #,内奏事官捧着奏折出来,高呼:”接事!”

内奏事官叫某衙门,f V j 4 . b m该衙门官员上前。内奏事官一边递过奏折s 1 h 7 m N,一边n u R m z传达皇帝旨意。皇帝一般批复都是”依议”、”知道了”,或是”另有旨”。①

道光十三年规定,奏事官接收奏折,凡遇宫内办事,寅时在内左门外九卿值房接收;遇圆明园办事,在贤良门外朝房接收;遇行幸各处,在宫) / ,门外朝房接收。

经皇帝披览后的奏折,属京城衙门的奏折存军机处,各省奏折由军机处抄录副本后教内奏事处封存,驿站传递的奏折由军机处密封后交兵部再由驿站递回。

官员怎么用9 d – ^ H – 1 o !奏折糊弄皇帝

奏折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内容必定包罗万象,皇帝要求臣子几乎无所不报。而臣子为了向皇帝表忠A M & w心,或是想引起最高统治者注意,够格的官员事无巨细统统汇报,不够格上折资格的官员托人代递,L , o t 0 C 5造成琐事奏折泛滥,最后皇帝也5 8 Q 2 U ~不胜其扰。4 0 i 3 U

看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宣统,看大臣怎么麻烦这位三岁的皇帝。

宣统元t l y z , t年六月初,邮传部尚书张百熙上奏了一个折Q G L @ U 9子,内容是”核复新疆电报收支[ D R各款` G 5 & ; 5 $“。原因是新疆巡抚联魁向F 7 B j J i皇帝报告了三年* u U前新疆电报营业的收支款项,宣统皇帝按公文处理程序让邮传部核销。

四个月后,邮传部| s ] _ = j核销; r P k j ^ z {工作做完了,将这事向皇帝作个汇报,就有了这份奏折。

看看皇权下的大臣都怎么跟皇帝说话。

“奏为核复新疆电报收支各款银两恭折,仰 祈 圣鉴:”开头一句说明为什么上奏这个折子,后面四个字就是做臣子的规矩,跟皇帝说话要”仰”,请皇O O P帝看奏折要祈求,皇帝批阅叫”圣鉴”。

接着将事情原委简述一下,自称时候要加”臣”,表示谦卑。奏折正文是核复结果,扼要向皇帝报告。因为涉及到钱,邮传部非常认真。经邮传部统计,新疆电报业年/ r J T C h收入”二万九千五十两一钱七分三厘六毫”,开支”四万九千六百三十五O ? 0 N i两九分三厘一毫”。亮点在于:”多列银七厘六毫,应令照章删除”。

四个x [ p 3月的核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查出来多报销七厘六毫银子!

银两单位是两_ U * Z 7 E K I Sk P 1 K x 5 K钱、分、厘、毫,十进制。七厘六毫银子等于0.0076两银子,按照奏o b @ l C d折中银元比银两1∶0.7的比价,大约等于0.01元,通俗地说,1分钱!

奏折最后恭敬地_ L O L t # a s }说:”谨恭折,具陈,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翻译成白话就是:慎重恭敬呈上,全面汇报,跪地请示。皇上英明。慎重报告。

皇帝批复三个字:”知道了。”②

奏折居然是明朝创立,清朝发扬光大的

火爆全网的朕知道了

新疆的电报业年收支帐s ( 6 C ( /,这么个} b 0 { f小事,至少向皇帝报告两次。

新疆除电报业之外的行业呢?其他省份的各行各业呢?各部所辖的内政& ~ t外交军事文化各项国家大事呢?如果都按这个流程走,皇帝每天要看多v & U i X P少奏折?恐怕主要精力都要陷在事务性a | s H ^ } | e的工作中不能自拔。

像上文邮传部的奏折所说的核销账目,不就是一名机关科员该干的事吗?竟然惊动天子、浪费宝贵的国家资源达四个月之久!

j ? M 7帝干办事员的事,国家还能好吗?

第二个例子是咸丰皇帝,看曾国藩怎么奏折。

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府内藏龙卧虎。经曾国藩发出的各类奏折有”天下第一y E U 7 ~ ; $奏折”的美称。

曾国藩《报东5 ; ^征启程日期折》。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初二,曾国藩率湘军水师东征安徽,向^ S 6 F : ! V i咸丰皇帝报告i C |h A Z g b ;“我要带队出发了!”

折子一是报告四个月前皇帝命v P B ^ Y | r令曾国藩援助安徽以来所做的工作、湘军水师规模。二是表忠心,说了一堆谦虚和困难的话,表态准备好就马上出发,沿途日程再由驿站五百里加急奏报。

看来看去,这篇折子e 6 G h Z _的政治意味更浓一些。说是报告启程日期= F 3 ) Q / W i,又没有具体出发时间。表功、渲染湘军水师L * s @ R . A强大声势、自己为皇帝效力决心才是中心思想。所谓将在外君/ J B x & M命有所不受,部队还要先向皇帝报告再出发,曾国藩不是蠢,只是”坏”!

太平军0 . B 0造反,咸丰皇帝眼巴巴指望曾国藩去灭火,为些小事多看几份奏折又算什么呢?③

第三个例子是乾隆皇帝。

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月,淮安5 [ m o关税务郎中高恒奏报关税盈余,o Q 3 / v z q ;都属于例行奏报事宜,但高恒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一事分为几个折子,琐碎奏报。

乾隆很恼火,以存心l c Z C ! % 1 L 取巧对高恒进行了训斥。

奏折居然是明朝创立,清朝发扬光大的

乾隆三十三年(175T Y I q x8年)八月,总& t j u q 0 A =V Q n m C b @ s顾鈜连发六百里、八百里几个折子,由驿站加急送到京城。不过说些武乡会试不急的事务,浪费国家大量资源。乾隆一气之下将顾鈜革职,锁往京城问罪。④

奏折制( 4 V U ^ @ ` m度,起3 ! S # p #源于明朝。转变成舆g d t / w , i r f情工具在清朝,康熙到雍正,又再演化为官员监督热线,最后取代正常的题本、奏报公文后成为公报。真正促使奏折走向消亡的原因有两个:政治原因是清朝皇帝说话不管用了,科技原因是信息传递更快的电话电报兴起。

上一篇

罗马帝国是中国什么时期

下一篇

清朝皇帝批阅奏折的保密制度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