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清朝灭亡后,人们对于剪辫子是什么态度?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清朝灭亡后,人们对于剪辫子是什么态度?
收藏 0 0

众所周知,清军入关时,曾强迫民众“剃发留辫”,酿成许多屠城血案,乃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有没有辫子,始终是有清一朝,衡量汉人是否归降、是否接受清廷统治的重要标志。按常理,这种屈辱性标志物,在清廷c B h 灭亡之际,在民国n H 4 s 9 } –政府宣布“剪辫令”之后,自会马上被民众抛弃,成为历史。

但事实并不n ~ 9 v q是这样的。

清廷灭亡了,民国发布“剪发令”,但大多数民众不愿意剪辫子

清朝灭亡后,人们对于剪辫子是什么态度?

1912年6月,梅兰芳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此时距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剪发令”,已过去了3个月。梅的行动显然称不上积极,但相对身边的其他人,却已可算走在时代的前沿。比如,为梅管理服装和处理j 7 杂物的“跟包”,无论梅怎么劝,就是死活不愿意剪掉辫子。梅只好趁他们睡觉的时候强行动手:

“我的跟包大李和聋子,我劝他们剪辫子,怎么说也讲不通。有一天我只好趁他们睡熟` M S j S了,偷偷地拿了剪子先把聋子的辫子剪掉。等他醒过? u 8 { d H J L 6来,感觉到脑后光光的,非常懊丧,把个大李吓t F ! ^得也有了戒心。他每晚总是脸冲着外睡.好让我没法下手。结果,我) u ` 8趁他酣睡的时候,照样替他剪了。……第二天他含着眼泪,手里捧着剪下来的半根辫子,走到上房向我祖母诉苦……过了好久,他谈起来还认为这对他的身体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在当年是真有这许多想不开的人的。”

清帝退位了,老百姓却不肯剪辫子。这样的情况,具有普遍性。在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很多人去掉了辫子,但未必皆是出于自愿。革命军当年发起的强制剪辫运动,曾引起颇多民怨。在南京,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 G K o B n b C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9 % W 6 , r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同期,在成都、长沙、昆明等地,也因军队强制剪辫而引发了民众恐慌,甚至发生了血案。再次一级的城市及乡村,没有革! ( : @ O K n命军的强迫,剪辫者更少。比如,云南军政府于11月5日限令民众5天之内剪掉辫子,但在腾越县城,英国驻当地代s 7 d领事史密斯观察到:“公众舆论对革命是冷淡的。人们没有任何热情……在街上很少见到剪了辫子的人。”革命军势力甚大的浙江,也是同样情形——在上虞县,“自光复后,剪辫者寥寥”,虽经新政m u j府一再劝喻,但“该处人民终观望不剪”;在嘉兴县,竟有“顽民千人之众,以反对剪辫为号召”,把积极推动剪H X T辫令的官绅之家捣毁。U U A 9

清朝灭亡后,人们对于剪辫子是什么态度?

事实上,民国成立后,相当数量的中国人,仍留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辫子。1914年,赴美留学的胡适,收g y G | 0 ! x到来自家乡安徽绩溪的书信,信中说h e h d . _道:“吾# s U ~乡一带,自民国成立以后,剪去辫发者已有十之九,其僻处山陬(如上金山、张家山、寺后十八村,并歙之内东乡各处),剪发者只有半数。”在山西,直到1918年,阎锡山仍在大力推行“剪发”政策,派出政治实察员至各县,逐级追查剪辫情况,县促区,区促村,村促户,县区官员到村蹲点,警察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辫子才算大致剪完。19} ! 23年,上海广益书局出版《中华全国风俗志》,对各地民众留辫情况,也颇多介绍。如河北保定,留辫未剪者,“十居五六”;天津开埠虽早,但“蓄辫之恶俗,反较他埠为独甚。无论上中下三等人,剪发者殆居最少数。”

上一篇

顺治皇帝为什么坚持要废后?

下一篇

最让人无语的贪官为何贪了几十吨辣椒?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