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收藏 0 0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他诞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于嘉庆九(1804年)年,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主要活动期间在乾隆年间,乾隆十六年(32岁)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上,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死后加太子太保衔,入贤良祠,谥号文清。刘墉精通百家经史,政治、书法,其实书法以浑厚古朴、貌丰骨劲独步当时。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刘墉画像

评论家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清人张位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他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有“浓墨宰相”之美称。他的书法的特殊韵味,备受历代人所喜爱。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退步。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有名于时,“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刘书法与同时期的吸取金石碑版营养的翁方纲以及颇具古朴多姿的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家,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燮等相应,起承前启后作用。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刘墉的传世书迹以行书为多,这些作品总体上都表现了墨色厚重,笔势浓肥,线条轻重粗细变化随心所欲的笔画特征。乍看似有稚拙、肥满之嫌,虽系其晚年成熟之作,但难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近年,刘墉书迹在拍卖市场多有出现,但表现平平,与其清代书坛的宗师地位不尽相符。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楷书笔势厚实丰泽,于端庄中含秀润,圆转中见雄阔。“清”、“曲”、“角”、“方”诸字结字颇有特色,转折处采用圆转的笔法,横轻竖重,蚕头燕尾,两竖笔微带弧形的特征十分明显。综观全联,既有颜体雄伟大气的气魄,又有苏书秀颖俊逸的风采,应属刘墉中年精力旺盛、书艺鼎盛时期的精要之作。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刘墉寿字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刘墉对联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刘墉对联

刘墉书法,各重一时,当时踵门求书,以得一纸为荣的人实在不少,使他穷于应付。相传在不得已时,曾命几个姬妾代笔。包世臣《艺舟双楫》称:“诸城有摄夫人黄氏,笔势极似,诸城晚年书多出黄手,小真书竟至莫辨。”又传说,刘墉书凡只落 “石”两字,或书“瑛梦禅”,单钤长脚“石”印者皆代笔。除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外,这恐怕也是现今刘墉书迹在拍场难求善价的又一原因吧。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刘墉对联

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刘墉对联

刘墉传世书迹多为行书,楷书作品甚为少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名人楹联墨迹》一书,曾刊有二则刘墉七言楷书联,但与此联细细比较,在工整,端庄上还稍逊一筹。而且此联“清风偶与山阿曲,明月聊随屋角方”联语意境甚佳,展卷览赏之余,每每有养目怡情之奇效,是笔者书画藏品中最为喜爱之物。当年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热播之时曾有上海某拍卖公司征集人员力劝笔者将此联上拍,踌躇迟疑再三,终未舍得割爱。近年来笔者虽时有收藏鉴赏小品见诸于报刊媒体,但为防止不良古玩商“克隆”制伪,也从未将此联公开发表。今见一代帖学宗师的遗珍在拍场竟不敌近代二、三流书家,而与其齐名的碑学宗师邓石如的书迹竟高于其十倍之多。不胜感慨之余,特将此联公开,供广大书法收藏爱好者欣赏,让更多的人都能从中领略到这位“浓墨宰相”深厚雄健、魅力宏伟的书风。

上一篇

汉献帝、光绪、崇祯三人中,谁的翻盘几率最大 ?

下一篇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老子创道,开启中国智慧哲学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