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南北朝佛教兴盛,国运与黎民百姓的作用密不可分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南北朝佛教兴盛,国运与黎民百姓的作用密不可分
收藏 0 0

导语:南北朝时期除了隔江对峙的南北政权和动荡的天下风云之外,还有一件事情也是影响十分深远,从西传而来的佛教在中原生根发芽,并且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蒸蒸向上的态势。

南北朝佛教繁荣

自北魏时期就开始大力修建佛庙,雕刻佛像,今天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始刻于北魏时期;而南朝也有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况,在南北两个政权,都出现了佛教兴盛的现象,这绝对不是偶然。

南北朝佛教兴盛,国运与黎民百姓的作用密不可分

始建于北魏的洛阳龙门石窟

佛教的传入在西汉末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当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势力仍然十分强势,不光是因为道教在中国土地上绵延发展了几百年,还因为道教许多传说都指向了一个秘密:长生不老。

对于古代的统治者来说,坐在那张椅子上就代表拥有了世间的一切,站在了整个世界权力的顶峰,这样的人如果想要继续追求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只能往冥冥不可猜测处去追寻了。道教的神话的体系是中国古代十分重要的一种文化载体,最终的目的更是直指虚无缥缈的长生成仙之说。

最高统治者的愚昧

秦皇汉武两位大帝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恨生命短浅的遗憾,秦始皇为了追寻那个虚无缥缈的目标更是不惜损害国本,派出了三千童男童女去浩渺大海上寻找仙人的踪迹。

南北朝佛教兴盛,国运与黎民百姓的作用密不可分

秦始皇派出寻找仙山的三千人

有了统治者的意志作为支撑,道教信徒虽然不在世间传教,但是道教的影响力却传遍了华夏的角落,道士的身份甚至比一般农民还要高些。所以佛教的传入本就面临着本土强大宗教的挑战。

东汉末年,五斗米教(又称正一教或天师教,是道教最早的一个分支)的传播在民间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这也成为了动乱的源头。信奉五斗米教的农民发动了起义,对皇权造成了一定冲击,而且这股力量最终为统治者所忌惮,道教教义成为了一些野心家用来割据国家,分裂皇权的手段,于是对道教的打压就开始了。

宗教与俗世强权的冲突

世俗权力对宗教势力往往缺乏一定的合法掌控力,虽然皇权至高无上,但是宗教并不承认这一点,而且皇权来自于天这个理念本身就是董仲舒结合道家思想强行给皇权的正统性加的解释,皇权在俗世当中的神秘和威压并作用不到道教之人的身上。所以想要打压道教有什么办法呢?扶持新的宗教。

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经济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的,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这些创造出来的财富很大部分是流入了统治阶级的口袋当中,所以国强但是民不富,甚至更加贫穷。

南北朝佛教兴盛,国运与黎民百姓的作用密不可分

封建社会的农民

为了让穷人能够安心受统治阶级剥削,统治者的目的十分明确。佛教的教义当中宣扬”生死轮回”,宣扬”因果报应”,这些东西都将眼前的苦难美化成了虚无缥缈的来世的蜜糖,朴实的劳动人民很容易就被来世的美好欺骗麻痹。有了希望,就能撑过眼前的苦难,才能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提供财富。

那么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归结为统治者需要佛教,无论是从打压道教来看,还是从愚民令其温驯来看,都是统治者的需求所致。那么佛教对于百姓来说,有没有什么不可或缺的东西呢?

国运羸弱

其实我们应该关注到这个节点,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末年正好是群雄割据的混乱时期,战火纷飞,是英雄的舞台,是政客的舞台,唯独对于时代当中的民众来说是灾难,这些民众是历史最重要的构成,但是放在历史的滔滔大潮之中,又是极其不起眼的一滴水。

西晋的短暂统治如同昙花一现,根本来不及将安定和平富庶繁荣带给中原百姓,接踵而至的是更加严苛惨烈的五胡乱华。这个时期没有真正的胜利者,五胡之人虽然践踏着中原大地,屠杀着汉人,但是他们自己,其实也遭受着同样的命运:

武悼天王冉闵一纸杀胡令几乎将后赵羯族屠杀殆尽;淝水之战失败之后,前秦遭到鲜卑反叛,氐族人遭到了血腥屠杀……五胡期间没有一个民族手上没有鲜血,没有一个民族置身事外,既是杀人者,又是被杀者,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乱世,对于平头老百姓来说,才是真正的修罗之世,才是没有任何盼头的世道。

南北朝佛教兴盛,国运与黎民百姓的作用密不可分

武悼天王冉闵

佛的力量

这个时候,这些担惊受怕的百姓从佛教的典籍当中找到了新的力量,从善吧,慈悲吧,这一世的苦难是有尽头的,原因是上一世做了不好的事情,才会让惩罚落在这一世,只要这一世做好事,下一世就是幸福的。下一世成为了百姓最后的寄托,在那个没有希望的年代,我也宁愿相信人们只要在黑暗之中摸索坚持,就一定会见到黎明的曙光。

佛教的独特贡献在于他们将世间所有人的善恶都看成了一个整体。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行善事,种善因的人多了,那么整体也能够收获善果。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当中会有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人却要经历种种难关才能成佛的说法,其实并非是不公,反而是一种大公,与先秦时期道家所提出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般,看似无情却是为了整个人间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的一种手段。

南北朝佛教兴盛,国运与黎民百姓的作用密不可分

佛教典籍

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政权更换快速,篡权弑君之事频发,传统的儒家道德体制其实已经面临崩塌了,多年教化没有教会人们怎么才能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找到更好的生活。反而是佛教,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时刻,给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的人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另一方面,佛教在南北朝的盛行与佛教的大德高僧的身体力行也是分不开的,这些高僧内心充满了真正的慈悲,一方面向内寻找真正的安定,一方面又心怀天下,心系苍生。这些人是真正的佛者,对社会和人民都有着很高的热忱,说悲天悯人毫不为过,正是这些人突破了佛学的狭义枷锁,让其焕发了新的活力。

结束语:在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繁盛,似乎在本篇文章缺乏具体的事例支撑,那么下一篇文章咱们就继续探讨佛学在这个特殊时期承担的特殊使命吧。

上一篇

史学家不如我们精通历史,他们并不认识“长安”和“代地”

下一篇

为什么沙陀族的石敬瑭,能千古写名一直延续至今不亦悲乎呢?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