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自动驾驶技术解析」激光雷达(二)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自动驾驶技术解析」激光雷达(二)
收藏 0 0

「自动驾驶技术解析」激光雷达(二)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信息处理系统+伺服控制系统+操控显示终端

「自动驾驶技术解析」激光雷达(二)

(激光雷达组成示意图(简化版))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激励源周期性的驱动激光器发射激光脉冲,激光调制器通过光束控制器控制发射激光的方向、线数等,通过发射光学系统将激光发射出去,同时光电探测器负责接收激光束经过目标反射后的回波,产生接收信号,利用一个稳定的石英时钟对发射时间与接收时间做差,经由信息处理模块计算并输出测量距离、角度、发射强度等信息。利用信号处理软件系统对这些属性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获取目标的表面形态、物理属性等特性,进行各种数据分析或建立物体模型。

「自动驾驶技术解析」激光雷达(二)

「自动驾驶技术解析」激光雷达(二)

激光雷达测距原理公式

「自动驾驶技术解析」激光雷达(二)

R ——传感器到被测采样点之间的距离

C ——光速

T ——激光脉冲从激光器到被测采样点的往返传输时间。(ps:测量时间差又有3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是脉冲检测法、相干检测法和相移检测法。)

测量时间差的3种方法

脉冲检测法 ——建立辆个寄存器,形成二级寄存器。在时钟触发中,首先把被测数据送入第一个寄存器中,然后在下一个时钟上沿到来时,将第1个寄存器中的数据存入第2个寄存器,也就是说第2个寄存器中的数据始终比第1个寄存器晚1个周期,即晚1个数据,然后再将第1个寄存器中的数据取反与第2个寄存器的数据相与,产生的数存入一个新的寄存器里,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当第1个寄存器中的数据(注意:不是被测数据)由1变为0时(即下降沿),就会在新的寄存器里产生一个高电平,并维持1个周期;如果是检测上升沿,则是将第2个寄存器取反,然后与第1个寄存器值相与,结果存入新的寄存器中,这样将会在被测数据的上升沿时,新的寄存器里产生一个高电平。

相干检测法 ——利用光的相干性对光载波所携带的信息信号进行检测和处理。只有采用相干性好的激光器作为激光源才能实现相关处理。

相移检测法 ——设立两个缓存器,一个用于储存数据阵列中每一行的电荷总量累加值,一个用于数据阵列中每一列的电荷总量累加值。通过公式对两个值进行计算,将处理后的输出信号与原有光信号位置进行对比得出相位差。

「自动驾驶技术解析」激光雷达(二)

「自动驾驶技术解析」激光雷达(二)

激光发射光源

目前激光发射光源主要有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泵浦的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等。

半导体激光器 ——以半导体材料如砷化镓、砷化铟、锑化铟等为工作物质的激光器,其激励方式主要有电注入式、光泵式和高能电子束激励式。

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 ——综合了半导体激光器和固体激光器的优点,通过泵浦激光工作物质,输出光束质量好、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好的泵浦光,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

气体激光器 ——输出波长范围较宽,气体的光学均匀性好,因此光束稳定性好。

激光雷达接受单元

激光雷达的接收单元由接收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放大器和信息处理模块等组成,完成信号脉冲接收、光电转变、信号放大和信息处理功能。对激光接收器的基本要求是高灵敏度、高探测率和低虚警率。

提高激光接收器性能的主要方法是探测方式和探测器的选择。目前常用基于内光电效应的雪崩光电二极管作为光电探测器,具有体积小、可靠性高等优点。

「自动驾驶技术解析」激光雷达(二)

「自动驾驶技术解析」激光雷达(二)

(图片源于网络)

激光雷达的划分

①按照扫描线数进行划分,激光雷达可分为单线激光雷达和多线激光雷达。

②按照成像方式进行划分,激光雷达可分为一维、二维、三维。

一维激光雷达 ——主要用于测距。

二维激光雷达 ——主要用于轮廓检测、区域监控等。

三维激光雷达——主要用于三维建模,可用于高精度地图、移动机器人、无人驾驶等。

③按照发射的波形和数据的处理方式划分,激光雷达可分为脉冲激光雷达和连续波激光雷达、脉冲压缩激光雷达和成像激光雷达等。

④按照扫描方式划分,激光雷达可分为扫描和非扫描。

扫描 ——有机械扫描、电学扫描和二元光学扫描几种选择(ps:机械扫描能够进行大视场扫描,也可以达到很高的扫描速率,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方式。)

非扫描 ——采用多元探测器,作用距离较远。

激光雷达技术特点

A)不能穿透云层、雨滴或者稠密的烟雾,对天气环境有要求。

B)覆盖范围广、精度高、频率快、环境适应性好。

C)获得信息丰富。

D)与立体视觉相比,可直接返回被侧物体到激光雷达的距离,测量距离更加直接且准确。

E)数据量大,离不开后续处理。

F)能够识别周围环境中障碍物的各种属性,如可跨越的(植被)、不可跨越的(岩石、树木等)、潜在的负障碍(悬崖、山涧等)。

G)抗干扰能力强,隐蔽性好,不受无线电波干扰。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本文仅供学习分享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

光的散射,反射,透射,吸收现象的物理机制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