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没落的中华传统文化——越剧的化妆与服饰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没落的中华传统文化——越剧的化妆与服饰
收藏 0 0

越剧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妆;男演女角时把脑后的辫子散开,梳成发髻,上搽胭脂和铅粉;有些草台班的女角化妆,两颊用红纸沾水搽腮红,不画眉,或用锅底灰画眉,称”清水打扮”。进入上海后,向绍剧、京剧学习演传统老戏的水粉化妆法,白粉底,红胭脂,墨膏描眉眼。后演古装_ – 4戏仿效绍剧学,大花面k M u y开脸,小丑画白鼻梁。此后数年间,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钱妙花、吴小楼n j 4 x d w等在演出新编剧目时,均改为~ ^ I ^ A p A ?油彩化妆。

没落的中华传统文化——越剧的化妆与服饰

男班初期,男演员解开自己头上的辫子梳上发髻插朵花,这是最早的发式与头饰。后演古装戏仿照绍剧。用小玻璃管t i I z #串成排须装饰发髻,在发髻上用顶花装饰。20年代学京剧,包大头,因无条件制备全套”头面”,改用木质或铁皮做成定型水片,8 z _ b 3 Q g 很少使用全副头面来装饰演出。

没落的中华传统文化——越剧的化妆与服饰

自女班诞生后因女演员留有辫子,就用作”包头”] C [ :的”发帘子”和顶级假发,并与服装的”私彩行头”相配合,之后演员们纷纷改革头饰,从古装仕女画中找根据,开始创y 2 =造越剧旦角特有的古装发式和头饰,头饰改繁为简,改华丽为清丽,头上以戴珠凤为主,装饰花不多,具有简@ c ) Q r / O g洁明快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为发式的需要和化妆省时始做假发头套。

没落的中华传统文化——越剧的化妆与服饰

在小歌班初期演古装h ) # A戏中男角,有用庙里泥塑神像的髯口,亦有用黑白纱线制成一排当髯口。开始租用演出行头后即采用绍剧的髯口。1917年男班进入上海后采用京剧的髯口,后女班演出仍然沿袭之。20世纪30年代末,越剧兴起@ Q ? G | `改革,髯口也开H b z T始改良。将髯须改短、改轻。20世纪40年代初,老生不用传统挂须,学习话剧的”粘胡”。后因”粘胡”化妆法既不方便又花时间较多,遂改用铜丝作架子制作各种胡须。

没落的中华传统文化——越剧的化妆与服饰

大面需用满腮胡须时不再用”虬髯”,改用”套胡”,小丑不再用”八字胡””吊搭”,而用”夹鼻胡””翘胡”,被B X ] g $统称为”改良胡”。传统”满口”不见嘴唇,改良胡用粗铜丝弯曲成型,嘴唇外露可见。20世纪60年代上海越剧演古装剧时全部用改良胡,胡须原料以人发和牦牛毛为主? J T,掺入羊毛,后将毛发勾在肉色丝绢. S @ + O 7 R或网眼纱上。

没落的中华传统文化——越剧的化妆与服饰

演现代剧目:少数民族剧目及外国题材剧目时,一般均采用粘贴的办法。

上一篇

世界十大文化遗产之:奥林匹亚宙斯巨像

下一篇

朱元璋出于什么原因不传位给朱棣?专家:谁都行,只有朱棣不行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