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清代外国银元流通中国的原因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清代外国银元流通中国的原因
收藏 0 0

自明朝末年,外国银元开始流入中国。清朝乾嘉年间(18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国银元已在中国流通。至鸦片战争前后,外国银元已成为中国市场上的通用货币,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等许多地方,外国银元成为完粮纳税 2 d、商贾交易的主要通货。

清代外国银元流通中国的原因

银两与制钱的弊% u #

自明代以来,白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普遍流通的货币。但是,银两是一种比较原– | 7 p 4 1 4 _始的货币制度。它以重量计值,是秤量货币制度。银两的“两”是{ – ~ M .衡量名称,用为计算货币的单位,所以称为“银两”。它与英镑不同,英镑原也以重量“磅”定名,但后来“镑”“磅”根本脱节。

清代外国银元流通中国的原因

银两的成色,即含银量的百分比也没有统一定制。各地所铸成色、重量都有所不同。因此,各地流通的银两又有各自的名称。如北京有十足银、松江银,苏州有苏元银,上海有三七宝银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这些属于“实银! e W ? ?两”,还有一种“虚银两”,为计账所用,如炉银、洋例银、海关银等等。“虚银两j p X * y S 4 a =”是公认的一种标准,但各地标准又不一样,因此也极为混乱。

清政府规定的征收租税的库平银,虽为全国纳税入库的标准,但各地也不统一,一省之内还有藩库平、道库平、盐库平等区别。银两实际只是统治阶级和商人的通货。小生产者等社会下层主要使用制钱。制钱由政府铸造。中央政府有户部的宝泉局、工部的宝源局造钱。各省也有钱局,都以宝某局命名。如浙江的宝浙局、广东的宝广局等。制钱流通的数目并不大,但对价格有直接j & ) 5作用。

劳动力的工钱以制钱| x G u w 6若干定工,大众商品也以制钱定价。如粮食的价格都以制钱做标准。社会上层用银,下层民众用钱,这便产生了矛盾。如农民的农产品多K w s n k c K {以“钱”计算价格,但纳d W b 2 z , I税又必0 i 4 P N H 2 $ u须交银,地丁纳银使农民必须持粮售钱,然后再到银铺兑换成银,银贵钱贱,使农民所受损失每年都有所不同。货币在商品经济中起着衡量价值的作用。清代的银两和制钱大体上是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

银与钱的比价规定为每银一两合铜钱一千文。如顺治十年以后所铸厘字钱,标明每文值银一厘。但自清中叶以后,银与钱的比价逐渐变化,官方规定形同虚设。银两和制钱均无严格定制,没有形成真正的货币形态,因此它们无法适应商品经济的发7 $ # ! p w L展。同时也就] l 8 U W给外国银元流通中国创造了条件。

清代外国银元流通中国的原因

外国银元的输入和中国银两的流出最初输入中国的银元是墨西哥的“鹰洋”(因其背面@ ^ H B 有鹰像而得名),后被称为“英洋”。自1700年至1800年(康熙三十九年至嘉庆五年)的一百年间,是银元大量输入中国的时期。仅东印H ( q i r R *度公司在178 A j o R00到1751年运到中国h # ) s H { C的就有2721万元,若加上荷兰、西班牙、葡萄牙C m w ? k U 7 G~ [ ) d Y法国等输入中国的4082r 5 z k Q X 2 H万元,总数应为约6807万元,平均每年输入130万元。1775—1800年输入总量达3738万元。外国银元输入从贸易上说,中国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j } ^ ) & ? [ Q =,但Q } {同时外国银元也成为了中国的价值尺度。

嘉庆四年查抄和砷家产,有洋钱五万三千元。可见,外国银元已成为贮藏的手段。外国银元以货币职能出现在中国市场上,首先是因为中国的银两和制钱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因为中外贸易的需要。世界市场需要中国的茶丝,欧洲商人只能用银元交换茶丝,银元又能直接购买纹银,农产品的商品化和与国际贸易直接h E 3 P F ! h发生r K W q $ Y W #关系,需要货币确定价值,于是,银元便与纹银一样能够流通。其三是银元没有折色的损耗。农民要把农产品卖得值钱,再换银两,银两折色的损耗很T 2 l {大。

而银元有固定的成分、形制和重量,不存在折色问题。银元流通使农民减少了损失,地方官也不得不认可。再有就是银元铸造精美,又与纹银一样以金属银铸成,银元的固定单位质量比秤量的纹银使用起来方便得多,这样,银元^ p Y y U / f广为流通,反客为主成为纹银和制钱的价值尺度。所以林则徐说:“自粤贩愈通愈广,民间用洋钱之处转比用银为多,其势` V ` r v断难骤遏,盖民图省便,寻常交换,应用银一两者,易而用银一枚,自觉节省,而且无须弹兑;又便于取携,是以不胫而走,价虽浮,而人乐用,此系实在情形。”

银元输入中国用来购买农产品是早期的事情。外国商人很快就发C 1 x |现了纹银的价值。纹银含银量高且纯,很适合做铸币材料,比开采银矿容易得E l . s多。于是,大量输入外| N 5国银元换取中国的纹银,在外国的造币厂铸成银元,又流回中国。大量的银元输入和大量的纹银出口f q 0,引起中外双方的注意。外国商人采取了更为暴利的手段,用鸦片套取纹银。

马克思观察到这种情况说:“鸦片输入,使银两不断外溢,使国库(满清国库)以及全国的金融开始破坏。”嘉庆年间,官方统计的银货出口量每年就有百万两以上。1825年达到三百多万两。这样,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不仅运送白银、茶丝^ ` { Q : 9等去交换鸦片,而且大量纹银到国外被制成银元后又输入中国换取白银,更加刺激了纹银的大量流出。

1833一18~ T p J M @ (40年V + M是白银流出数量最大的时期,估计每年都在一千万两左右。纹银的大量流出和外国银元在中国的普遍流通,造成了纹银与银元比价关系的变化。银元成色最高不过九成多一点,一般重七钱二分。乾隆年间,一银元值制钱一千一百文左右。如果以Q t R K % f w g n纹银一换一枚银元,每两至少损耗二7 x R { m A V钱八分,官价一两折一千文制钱,因此合理的比价应为每银元兑一千三百文左右。

鸦片战争前出现的所谓“银贵[ V ! 2钱贱”的现象,乃指银元对纹银的比价,每银i ; V 6 7 x q_ c A z R i i @可换纹银一两,银元贵过纹银,而银元又来自外国造币厂,这对2 6 H Q q L b %中国经济所造成的威胁不难察觉。道光和咸丰帝都曾下令禁止白银出口。道光帝的御旨说:“嗣D r 1 $ j 7 # m后内( ^ Y d地人民赴粤贸易,只准以货易货,或以洋钱易货,不准以纹银易货。外洋夷人在粤贸易亦只准以V i z G货易货,或以纹银易货,不准以洋钱易货。钱塞其L : 9 b c m Q来源,其用不禁而B g e P b K自绌,纹银断其去路,其价不减而自乎。”但是,封建统治者不明白货币流通的经济规律,加之官场腐败,因此这样的旨令如同一纸空文,无法L D W禁止白银的流出和外国银元在i 6 0 b t中国的流通。

清代外国银元流通中国的原因

自铸银元的开始

《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元,加上广州赔付英军赎金600万元,共计2700万元,折合银1944.4万两。鸦片战争后仅1845–1846年就输出3520万元。

所以马克思再三说,白银的输出“几乎耗竭了这个V & I D n t { a天朝上国”。外国银元的流通已成为事实,纹银出口的损害显而易见,那么,与其让外人化纹银铸银元,还不如自制银元。郑观应较早地提出了这一主张。他在《盛世危言》中说:“J ] 3 a洋银之人中国自乾隆间始,式样各异,制度不同,亦不甚通行,# { i立约通商以来,行流始广,凡洋人履迹所至,无论通都大邑僻壤^ m T M穷乡通用洋钱,而中国纹银反形窒碍,其故何也,盖y b z E ` : / b洋钱大者七钱二分,小者递减以至一角五分,市肆可以通行,无折扣之损,囊橐便于携带,无笨重之虞,较之纹银实属简便。西人以其畅行中国,不敷市场之用,每年续铸运入约计数百万以上,获利之券,操自外人??了然可睹,中国不如自行鼓铸,则其害正自无穷也。”161铸造银元,初由民间仿铸开始。

嘉庆、道光年间民间已有人仿铸银元。地方政府铸行银元大概Y c # – R _ ] J r属福建最早。1838年(道光十八年)f } q { = L为供给军饷,台湾铸造了“台湾寿星银币”;1844年(道光二十O l & C四年)漳州铸I G c a造了 j H – C 5 r ( ;“漳州军饷银币”。

清代外国银元流通中国的原因

在此前后还有些地方政府自发地仿铸银元。在地方政府铸造的银元中,吉林、广东、湖北铸造银元的形制、工艺已接近外国银元的标准。12 T S a w C ~ B +910年(宣统二年)清政府才颁布币制条例,定银元为国币,确定成色,并禁止各省自由铸造,将铸币权统一归中央。

1911年(宣统三年)新式“大清银币”发行,适值辛亥革命爆发,造币厂正在南京、武汉,所铸成的银元提充给了革命军b 9 g N b h做军饷,后来流通市面。但各省仍自行铸造,标准不一。

外国银元流通中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主权不断丧失的半殖民地状态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半封建经济,造成了外+ % 0 C E B国银元流通中国的怪现象。政权性质不改变即x B V i X a q使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危害性也无法采取有力措施禁$ s z R V止。近代经济需要的与之相符的金融体系建立不起来,货币的问A d | } {题也无法根本解决。

下一篇

相信我,这枚康熙鱼钩东,你绝对会吃药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