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明神宗对自己的后宫非常重视,为爱妃们修建高规格的陵墓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明神宗对自己的后宫非常重视,为爱妃们修建高规格的陵墓
收藏 0 0

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区内,除了建有明朝13座皇帝陵寝外,从明永乐中叶至清顺治初年,还先后建造过一些皇妃、太子妃坟墓。十三陵陵区内见存的明代皇妃墓共有7座。

明神宗对自己的后宫非常重视,为爱妃们修建高规格的陵墓

明十三陵皇妃墓分布图

明神宗对自己的后宫非常重视,为爱妃们修建高规格的陵墓

明神宗 网络图片

明神宗皇贵妃V . E S C 郑氏暨二李、刘、周四妃坟,墓主为神宗皇贵妃郑氏、f 6 C % ; r李氏,顺妃李氏、昭妃刘氏及端妃周氏(故又称“神宗五妃坟”)。其中,皇贵妃李氏,原为敬妃,生惠王常润、桂王常瀛,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月二十七日去世。神宗下旨追封为皇贵妃,谥“恭顺荣庄端靖”,并根据礼部大臣建议在此建坟葬入。顺妃 $ u $ 1李氏,天启三年 (1623年)闰十月五日去世,熹宗下令坟地不另选择,葬入此坟内。皇贵妃郑氏,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县)人,福王朱常洵生母,神宗宠妃。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二十五日酉时去世,崇祯帝下令“即葬李氏园内”。

明神宗对自己的后宫非常重视,为爱妃们修建高规格的陵墓

《明实录》 网络图片

昭妃刘氏,崇祯十五年(1642年)去世D 6 /,年86岁,崇祯改元时曾居慈宁宫,掌太后印,时称“太妃”,死后谥“宣懿康昭”。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廷下令葬入坟内。端妃周氏去世及入葬年月不详。

明神宗对自己的后宫非常重视,为爱妃们修建高规格的陵墓

神宗五妃坟残存琉璃件

明神宗对自己的后宫非常重视,为爱妃们修建高规格的陵墓

, + 8 Z ] T宗五妃坟围墙

园寝建筑,按《昌平山水记》所记“制如二井”,但实际上却超过了二井的i ~ R p ~ =规模。其朝向为南偏东M + x d l35度,遗址o ~ e I W g B * a范围v E S X 3纵深约287米,面宽约218米。院落布局复杂,且外有一道外罗城。建筑的现状残毁较为严重,大多仅存残址。

内墙多处残坏倒塌。其下碱部分以城砖垒砌;墙身用河卵石及山石垒砌,但上下之间被两道水平垒砌的[ J ] ( ` 3 J t ;城砖隔成三截,外部抹灰涂红,灰皮脱落殆尽;墙檐以上部分仅存出檐砖一层。方院前墙正中存园o ! P d ] / L Q寝门石台基。

门内22.4米处又有Y a O 7门基石遗存物,门基石左右应有墙,但墙基因园寝内被垦为农田已不可见。门基石往里约25米为殿v H h HW ) ~ K r 3 r ? _遗址,上存鼓镜式柱础石9块。柱础石分布所显,该殿门为面阔三间(通阔17.8米),进深二间(通深8.6米)。殿门左右亦应有墙,但墙基亦为土及残砖所埋。殿门前左右两侧各有殿址,当分别为神厨、神库遗址。其中,左侧神厨遗址存柱础石。

明神宗对自己的后宫非常重视,为爱妃们修建高规格的陵墓

网络R D m图片

殿门遗址以里42米处为享殿台基残址,残址之上满堆残砖断瓦。残址前月台亦堆满砖瓦灰渣。其前左右配殿亦各存遗址。左配殿遗址存柱础石4块,右配殿存柱础石8块。柱础石分布所显,两配殿面阔各三间(通阔14.6米),进深各二间 (通深各5.45米)。

享殿之后应有院墙一; % 6 Y道、园寝门一座* K 9 k 3 + l :,左右两侧亦应再有内墙各一道,现均不存。但享殿遗址之后,半圆形的院落内坟冢、石供案及石碣座仍然保存。

坟冢,残高约3米,底部直径约11L N P 2 s S米。

明神宗对自己的后宫非常重视,为爱妃们修建高规格的陵墓

神宗五妃坟石供案

石供案,位于冢前,须弥座形,N ( l G M % T l :束腰以下部分全部埋在土中。上枋雕刻串枝莲图案,上枭雕仰莲,案面雕刻卷草花边,案面长为2.59米,宽为1.26米。案上供器全部失散。

明神宗对自己的后宫非常重视,为爱妃们修建高规格的陵墓

神宗五妃坟石碣座

石碣座,位于石供案前,方形,其长1.6米,宽0.72米,高0.91米。前后两面各雕海水江牙、宝山、云及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图案,左侧面雕龙纹,右侧面雕凤纹。石碣碣身、碣首俱失散不存。

明神宗对自己的后宫非常重视,为爱妃们修建高规格的陵墓

郑贵妃等五妃坟平面图

园寝墓室建筑曾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被本地居民王科等人盗发,民国年间又被土匪盗发。据当地村民传言,其墓室布局颇与定陵地宫相似。

园寝$ N P遗址之内有零散的绿色、黑色破碎琉璃瓦件。墙体砖面/ Y z H 6上发现有 “壬辰年窑户□□造”、“万历十年造”、“杜万造”、“一作砖匠张忠”等铭文。

​内容整编自:胡汉生《明r # @十三陵陵区内的妃子坟(下)》,紫禁城2011年10月号。感谢《紫禁城》及作者提供资料H @ m W G [ K P,如有疑问请私信联系。

上一篇

古代就有学者认为石刻是青铜铭文的延续,用于记载历史

下一篇

碑刻的历史跨越碑体的材质,目前发现最早的碑是一块战国秦国木碑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