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解读紫禁城建筑:倦勤斋的墙壁画、天顶画,运用多种西方透视技法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解读紫禁城建筑:倦勤斋的墙壁画、天顶画,运用多种西方透视技法
收藏 0 0

宁寿宫花园是乾隆为自己日后归政所建的一座花园,倦勤斋位于花园最北端。为九间,西四间内设戏台。围绕小戏台,南侧设木质仿斑竹圆光门篱笆。北面墙、西面墙,及天顶贴满了画幅。南侧设竹篱笆。关于紫禁城内这座建筑的故事,学者王时伟在紫禁城杂志发表的《倦勤斋的天顶画、全景画》一文中,这样为我们解读。

解读紫禁城建筑:倦勤斋的墙壁画、天顶画,运用多种西方透视技法

倦勤斋

解读紫禁城建筑:倦勤斋的墙壁画、天顶画,运用多种西方透视技法

戏台仙楼听戏宝座

解读紫禁城建筑:倦勤斋的墙壁画、天顶画,运用多种西方透视技法

倦勤斋建筑剖面效果图,西四间内设小戏台

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是仅存的乾隆时代的室内装饰画,由西方传教士画家主持绘制。

历史; ? z ? H Y研究者曾研究清代宫中的西方文化指出“清朝的鼎盛时期,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对清宫影响最大”。大量的事例也表明,清代乾隆时期对西方建筑艺术的借鉴达到了高潮,最为典型就是在圆明三园中的圆明园和长春园中出现的西洋式建筑和建筑语汇。长春园兴建的西洋楼景区的建筑设计有多个西方教士的参与h _ 5,包括h a )蒋友仁、郎世宁、王致诚等。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清代宫廷中的中国传统式样的建筑室内空间里,利用透视技法绘制通景画、天顶画的做法十分盛行。

解读紫禁城建筑:倦勤斋的墙壁画、天顶画,运用多种西方透视技法

乾隆帝晚年 网络图片

如乾隆十三年八月十四日,Q 8 3“淡泊宁静东墙并南北两边墙,连棚顶共四面,俱着郎世宁起稿呈览”;又如乾隆三十年五月,郎世宁去世的前一年,尚有“玉玲/ K z ? 4 h珑馆新建殿五, , j , ~ X l间,着郎世宁画西洋线法画Z $ * J”的记载。

解读紫禁城建筑:倦勤斋的墙壁画、天顶画,运用多种西方透视技法

戏台对面仙楼二f f d + S K楼北墙通景画

设计西式建筑是画作传教士的“分外工作”,而室内设计中的通景画、天顶画的设计和绘制工作便是他们的特长。他们这种特长的发挥还建立在西方的艺术根源I S B : q ] u – 9以及西洋做法早些时候在中国的“预热”的基础上。

解读紫禁城建筑:倦勤斋的墙壁画、天顶画,运用多种西方透视技法

北墙通景画:春日宫殿

聂崇正先生曾经着重强~ – 7调过如下史料记载:(1)在郎世宁出生r G r H的那一年,一位意大利画家安德烈・波佐(Andrea Pozzo, 1642~1709年)开始在罗马依格那提欧教堂绘制天顶画《圣依格b b v N o那提欧的崇拜》,在1700年最终完成,“在这b L y t个作品里,他(指波佐)使用了不可思议的透视法,使壁画延续了教堂的实体,造成实际d a k ! G _ @ V +上并不存在的上层楼,惟妙惟肖的幻象。但这种真实感只存在于大厅中一个特定的视点,离开了视点,整个架k U Y的结构就好像要崩溃垮下来一样”;(2)波q l 6 E 4 2 V x佐也曾在h k h Z T .郎世宁的家乡创作过教堂的装饰画,并著有《画家和建筑师的透视学》一书,“该书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在罗马发行后,仅一两年就被送到了中国”;(3)康熙时紫禁城外的天主教堂内,也存在天顶画,也对西方艺术走入宫廷起到了前导的作用。

所以,作为文化传播者的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运用绘画手& # s段创作室内空间的视觉幻觉效果的做法,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历史现象,是其发挥技艺的主要舞台。

解读紫禁城建筑:倦勤斋的墙壁画、天顶画,运用多种西方透视技法

西墙通景画:西山远景

可见在清代中期,宫廷中所0 / C . 6 * ~ f吸收的西方建筑文化特点不仅包括建筑外形、水法、植物修剪等园林做法,还包括了室内壁画、天顶画的形式,以及楼梯、宝座、内檐装饰装修等室内语汇的形式和装饰做法。倦勤斋内通景画贴裱即竣工于乾隆四十四t q ) * | j 4 c年(1779年)。

上一篇

这里曾经是紫禁城的私刑场所,明朝皇帝用杖刑,清朝则改杖为跪

下一篇

重现圆明园:第一景正大光明复原进行中,数字技术助虚拟再现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