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华夏战史No.4:尧舜禹伐三苗之战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华夏战史No.4:尧舜禹伐三苗之战
收藏 0 0

涿鹿之战,蚩尤大败,遭此致命打击的东夷集团一蹶不振,许多部落融入了华夏集团,而损失惨重的苗蛮集团则退回江汉地区输诚自保。从此,东至于海、西至空同(今甘肃平凉)、南至于江、北到釜山(今河北怀来北)之间的所有土地都属于华夏集团的势力范围。如此空前广袤的领域,继续沿用原始而松散的部落联合体制的话,将非常不利于整个集团的统一管理。于是,黄帝作为英雄时代的首位强权人物开始制定集团的职官制度,他以脱产的“师兵”为“营卫”,号称云师,由云师护卫,黄帝四处巡行,没有固定的住处,又设置左右大监,负责监督集团之内的部落。

公元前2145年,帝挚传位于唐尧。唐尧即位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之后,开始着手建立华夏集团的政治制度,将已经举用的大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正式任命为集团官员。

华夏战史No.4:尧舜禹伐三苗之战

很显然,华夏集团的政治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而不利于部落自治。这时,不甘被削弱的苗蛮集团经过数百年的休养生息,已逐渐恢复了元气,其中以“五刑之法”治理民众的三苗氏族,更是重新崛起,将势力扩张至丹水一带,成为了华夏集团新的劲敌。

尧帝决定“替天行罚”,在动员令中指出:“三苗首领不敬畏神灵,而是滥用刑罚杀戮无辜百姓,道德沦丧,背信弃义,现在上天号令我们对他进行惩罚……”

华夏集团占据着发源于秦岭东南部终南山的丹水上游(今陕西商县西北),尧帝率军顺流而下,向丹水下游岸边(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支以修蛇为图腾的三苗部落发起进攻,经过一番激战,擒获其首领驩(huān)兜,将之流放到崇山(今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南)。尧帝取得胜利之后,撤军返回,但将长子朱留在了丹水,故而朱又被称为丹朱。

华夏战史No.4:尧舜禹伐三苗之战

公元前2042年,虞舜接替了唐尧。正式执政之后,舜帝在政治上又是一番大的兴革,不仅宣布用流放的方法来宽减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这五种刑罚,而且将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开始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他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三苗氏族不仅坚决反对由虞舜继承大位,更拥护丹朱为新的首领,与虞舜政权进行对抗。

禹建议迅速予以讨伐,但鉴于三苗氏族的强大,舜帝没有接受,而决定使用文·教·感·化与武·力征·服相结合的策略,一面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积蓄力量;一面推动华夏文化的南渐,加强文化的影响渗透。经过三年的准备,舜帝这才亲征三苗,将丹朱势力击败。

战后,三苗氏族一部分被舜帝迁徙到偏远的三危(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南)地区,一部分融入进华夏集团,但绝大部分只是向南转移了而已,依旧拥有着强大的实力,仍是华夏集团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出征前,禹进行了誓师动员:“众位将士,你们都听我说:不是我小子敢横行作乱,而是苗民一直都在蠢动,所以上天要对他们降下惩罚,现在就由我率领着众部落的勇士们前去讨伐他们!”

大军迅速南下,在善射的有穷氏支持下,首先击败了汉水以北、实力最强的应城、天门一带的三苗;接着又击败了汉水以南荆门、江陵一带的三苗;最后再击败长江以南公安、石首及澧县一带的三苗。禹征三苗胜利之后,不仅仅是将三苗打败或赶走,而是直接“亡其氏姓”,这说明俘虏敌对势力部众为奴隶,已成为了战争的目的之一。

华夏战史No.4:尧舜禹伐三苗之战

尧、舜、禹伐三苗之战的胜利,让军事首领在部落集团中的权力和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巩固,大禹个人更是在治水成功之后,威望再度倍增,以致于“四方归之,辟土为王”。从此,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结束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被创造出来。而国家的建立,用阶级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的沿革发展。

最后,还是向广大历史爱好者们请教三个问题:

一、舜取代尧究竟是禅让,还是谋篡?

二、究竟是黄帝世系属于附会编撰,还是禅让传说本属子虚乌有?

三、大禹用奴隶制取代原始民主制,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欢迎评论区大家讨论

上一篇

三国演义全书为什么以神秘事件开篇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