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中国历朝帝王——清朝(下)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历朝帝王——清朝(下)
收藏 0 0
中国历朝帝王——清朝(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

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武功繁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但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庙号高宗,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土尔扈特东归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首领渥巴锡汗率领他们16.9万人踏上东归路程。他们越过千山万水,克服重重险阻,于翌年六月到达伊犁,到达时只有6.6万人。弘历十分重视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他不惧与沙俄开战威胁,令当时驻乌什任都统衔参赞的舒赫德前往伊犁协助伊犁将军安置他们。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十全老人

乾隆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乾隆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乾隆的“十全武功”,情况不同,性质各异:有镇压民变,有平息叛乱,有扬兵耀武,有小题大做,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有维护正义,有反击侵略。

编辑典籍

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弘历为最。在他统治期间,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完成了顺治朝开始编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他又令臣下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最大成就是亲自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历时9年成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乾隆博学

弘历语言能力超群,精通满语、汉语和蒙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也达到了“能之”的程度,这在古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弘历不仅有文才,还善射。每年夏天弘历接见武官后就在宫门外比试射箭。赛三次,每次射三箭。弘历九箭一般中六七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他在大西门射九箭,箭箭中的。

六下江南

弘历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南下巡视。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为了探访民情,古代信息不发达,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间走走。其二是为了加强清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其三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但是乾隆下江南游乐的目的也大大增加。

宠信和珅

和珅原名善保,比弘历小近四十岁。和珅是弘历从一个三等轻车都尉一手提拔起来的,确有不少长处,被重用初期,做过几件好事,比如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受贿案,在弘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印象。皇帝交代的事他都能办得井井有条。于是和珅平步青云、恩宠无比。和珅在弘历面前不摆国家大臣的架子,弘历一咳嗽,他就能立即捧上痰盂或者帮他捶背。而且和珅还能帮皇帝办成很多别人办不成的事,能帮皇帝背黑锅,能为老年弘历的奢侈挥霍提供财源,所以弘历离不开和珅。于是从弘历晚年以来,和珅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可以影响皇帝,被人们私下称作“二皇帝”。他揽权受贿,对依附自己的人百般庇护,积累起了巨额的家产。

中国历朝帝王——清朝(下)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820年)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820年)

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除掉和珅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驾崩,和珅失去靠山,初四日,颙琰发出上谕: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并削夺了和珅的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革除和珅、福长安的职务,下刑部大狱;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十一日,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考虑到他曾任领班军机大臣,为了朝廷体面,赐他自裁。

颙琰惩治和珅案没有株连,也没有扩大化,这是嘉庆的聪明之处;但他只把和珅当作个案处理,而没有把“和珅现象”当作制度性的弊端去解决,进行制度性的改革,这是颙琰的平庸之处。

平定川楚教乱

乾隆末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川、楚、陕等地就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到乾隆去世前,朝廷多次派兵围剿,起义军虽然受到一些打击,但仍然如火如荼。颙琰亲政后,他通过诛杀和珅,缓解民怨,把几年来镇压起义不力的责任推给和珅;另一方面更易统兵大员,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嘉庆十年(1805年)将起义镇压下去,在历时九年多的战争中,白莲教起义军歼灭了大量清军,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喜爱听戏

颙琰好听戏,而且兴致很高。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颙琰一连看了十八天大戏。当时父亲乾隆虽然退位,但在和珅辅佐之下大权独揽,颙琰无事可做,所以,狠狠地过了一顿戏瘾。宫廷唱戏,集中在年节庆典期间,这时候连天大戏,从早到晚,演出不停。其他日子里,皇帝不能随便举行大规模的唱戏活动。更何况此间国事如麻,动乱较多,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听戏,颙琰偶尔以此调剂一下情绪,更多时间是茶余饭后叫来太监清唱几段,然后再指点一番,并没有因此耽误国政。

中国历朝帝王——清朝(下)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1850年)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1850年)

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等,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此后十年旻宁苟安姑息,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

道光三十年(1850年)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平定张格尔叛乱

道光六年(1826年),张格尔利用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对清朝参赞大臣静斌残暴压迫的不满情绪及其宗教影响,在英国的支持下侵入新疆,煽动叛乱,企图复辟和卓家族统治。旻宁调集清军3万余人入疆平叛,在新疆人民的帮助下终于在道光七年(1827年)击败张格尔,收复四城。张格尔被解送京师,旻宁亲临午门受俘,并颁发谕旨,历数张格尔煽动、组织武装叛乱和背叛祖国的种种罪行。平定张格尔叛乱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与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义,这是旻宁一生最大的功绩。

鸦片战争

旻宁在外国鸦片面前先采取了坚持禁止政策,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当得知虎门销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后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他以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胜。当英国舰船北犯,到达天津海口并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赔款要求时,旻宁立刻从主战的立场转变为主抚即妥协的立场。后又听信谗言,撤了林则徐和邓廷桢的职,先后换上琦善、杨芳、奕山等人,但也没能阻止英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旻宁被迫派人与英军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旻宁也就成为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旻宁在鸦片战争中立场动摇,指挥失败,使中国蒙受耻辱,并且在此事件之后没有反思,没有任何振兴王朝的举措。

生活简朴

旻宁即位后,内府依例给他40方砚,砚后镌有“道光御用”四字。旻宁认为太多,闲置可惜,便将它们分给了臣下。

旻宁穿的套裤,膝盖处破了,让人在上面补了一块圆绸,这就是一般说的打掌。臣子效法他。一次,他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裤子膝盖处有补缀痕迹,便问:“你的套裤也打掌吗?”曹振镛回答:“裤子易做,但花钱多,所以也打补丁。”旻宁又问:“你裤子打掌要多少钱?”曹说:“要三钱。”旻宁说:“你们在宫外做东西便宜,我在宫内还要五两。”

中国历朝帝王——清朝(下)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

即帝,清朝第九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年号“咸丰”,清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手中握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

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先后爆发太平天国宗教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

奕詝在位十一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上庙号文宗葬于定陵。

镇压太平天国

道光帝死前一个月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帝即位后发展更为迅速。咸丰帝对起义的态度很明朗,就是坚决镇压。太平天国攻城略地,八旗、绿营一败涂地。咸丰帝依靠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人组织勇营来对付,降旨曾国藩在湖南以在籍侍郎办团练,后来扩充为湘军。咸丰帝最终依靠湘军改变了形势,抑制住并最后打败了太平天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之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侵略利益,在咸丰年间,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咸丰帝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随即攻占天津,并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钦差大臣往通州和。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

巧斗奕訢

道光晚年时,传位的问题日趋临近,第四子奕宁(咸丰)和第六子奕炘成为了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咸丰的老师,侍读学士杜受田,一心希望咸丰继位。他清楚地分析了两位皇子的长处:咸丰的优势在于仁厚孝顺;奕炘的优势则是聪明伶俐。而步入晚年的道光皇帝更需要的是一位孝顺的儿子。一次,诸皇子们随道光皇帝去南苑打猎,杜受田告诉咸丰:“你到了南苑,只要坐着看兄弟们驱马打猎,自己千万不要射杀任何动物,并且约束你的随从也别去打猎”。打猎当天,大家都有所收获,皇子中奕炘的猎物最多,而咸丰却一无所获。当老皇帝责问时,咸丰答到,儿臣虽然无能,但是只要动手,决不会一无所获的,只是想到此时正值春季,万物繁衍,不忍射杀,也不愿和兄弟们争个高低。他的回答深深打动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一心想为天下百姓选择一位仁厚的皇帝,咸丰自然比盛气凌人的奕炘更和老皇帝的胃口。道光就密写了咸丰的名字,放在锦匣之中。

好吃凉粉

咸丰帝爱吃凉粉。他微服私访,在大街胡逛,看到有卖凉粉的。他一口气吃了两碗凉粉。吃完后,直夸凉粉味道好极了。为了能天天吃这人间美食,便把卖凉粉的叫到了宫中,一连吃了一个月的凉粉。顿顿吃,天天吃,咸丰帝最后直接吃腻了凉粉,在短时间之内是不会再吃了。卖凉粉的后把祖传手艺传给了御厨,也好日后能随时为皇帝做凉粉。

中国历朝帝王——清朝(下)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1875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1875年)

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共在位13年。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在位期间清朝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清朝后期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的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崩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终年19岁,庙号穆宗,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辛酉政变

亦称“北京政变”,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同治中兴

清朝后叶,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主要体现洋务运动上,其主持大臣主要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对清朝来讲,一方面历史包袱严重,另一方面固有利益阶层没有扫除,改革阻力大成果小

修园之争

同治十二年(1873年),载淳亲政,时年18岁。他亲政时,诏“恪遵慈训”,就是要遵守圣母的懿旨。同治亲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他亲自主持经办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圆明园。

慈禧退帘后,回忆起当年的圆明园生活,她懿旨重修圆明园。因为花费巨大遭到百官反对。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文祥等十人联衔疏奏,请停止圆明园工程却遭革职。眼看君臣矛盾爆发,两宫太后只好出面调解最终双方互做妥协,重修圆明园改为修葺三海。至此,圆明园重修宣告结束。耗费了480多万两白银的这项工程,有100座500间殿阁亭榭动工在建,没有一座完工。

爱吃食物

载淳曾让一个小宦官拿着自己御笔批的字条到内务府领500两银子去买木瓜吃。内务府负责人荣禄前来奏请:“各宫所需木瓜有专门部门供给,没必要再花这么多冤枉钱!”

中国历朝帝王——清朝(下)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1908年)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1908年)

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同治十三年(1875年),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收复新疆

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根据敌我情况和新疆地区的地理条件,制订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光绪三年(1877年),清军开始向南疆进军。阿古柏见大势已去,于五月下旬逃至库尔勒自杀。清军挟连克三城余威,开始部署收复南疆八城之战。光绪四年(1878年,清军克复和阗。至此,新疆全境除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维新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割地赔款,倍受欺侮,帝国主义列强又进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社会上积极宣传、组织变法图强,以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危机启发了载湉变法的决心。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却因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载湉发布御令,企图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改良性运动,但遇到大多数地方顽固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挠和破坏,以失败告终。

中法战争

光绪八年(1882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恐怕“失和”而“退让”。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舰队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清军被迫迎战。同年,法军又进攻吴淞口。法军再侵犯台湾淡水、鸡笼(基隆),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领守军扼守淡水,击退敌军侵略。第二年初,法军在水路进攻浙江镇海,在陆路进攻镇南关,清军获得“镇南关大捷”。但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朝“以胜求和”、“不败而败”,派李鸿章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瀛台囚帝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西太后发动政变,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诏书,称光绪帝有病,再次由西太后听政。光绪帝被赶出养心殿,软禁在慈宁宫左边偏房,日夜有十六名太监看守。西太后想废了光绪,但中外反对,便只好将他迁禁瀛台。八国联军入京,西太后带光绪逃离北京。回京后,又将光绪囚禁瀛台。光绪在瀛台终日看书、写字、聊天、睡觉,并几次试图逃离,没有成功,天长日久,积郁成疾,于三十四年于瀛台涵元殿含恨而死。

死因之谜

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而光绪入殓也一反常规地由宫内太监办理,讳莫如深。据说是慈禧令太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勾结,打算废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膏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在2008年,经过对光绪皇帝残留的一缕头发的鉴定,证实死于砒霜中毒。

中国历朝帝王——清朝(下)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1967年)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1967年)

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1967年,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读书生活

溥仪读书极不用功,除经常生病不上学外,还不时让太监传谕老师放假。他读书的兴趣远不如对毓庆官外那棵大桧柏树的勃勃兴致。溥仪常常蹲在那儿看蚂蚁,一蹲半天,玩得把吃饭都忘掉。后来又被蛐蛐、蚯蚓所吸引,叫人搬来大批古瓷盆缸喂养这些昆虫。老师们对于这个学生无可奈何,只好采用权宜办法,每天早晨起来后,由总管太监张谦和站在卧室外,把昨天的课文大声诵读几遍给溥仪听;在溥仪到太后面前请安时,则以“见面礼“,让他在太后面前把书从头念一遍,促使他记忆。这样,学了几年,当然背不出几篇文章。满文学得更糟,连字母都没学会,随着师傅伊克坦的去世而彻底了结了这门功课。

逊清皇室小朝廷

1912年宣布退位后,清逊帝溥仪在内廷依然保持着的一个清王朝残留下来的微型小朝廷,使当时的京城既有在紫禁城内廷的清朝小皇帝,又有在中南海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而且这个小朝廷依然称孤道寡,封官赐谥,仍保持帝王气派,与民国政府分庭抗礼。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面临军事上的压力,溥仪被迫召开了最后一次所谓御前会议,交出了皇帝印玺,收拾了私物,遣散了太监和宫女。于当日下午,被监护离开皇宫紫禁城,搬到什刹海后海北岸甘水桥附近的“醇亲王府”。逊清小朝廷遂宣告灭亡,清王朝亦被彻底终结。

傀儡皇帝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驻屯军司令官土肥原贤二的帮助下从天津潜赴旅顺,不久到奉天。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在东北地区建立满洲国。1934年改国号为伪“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元“康德”。三月一日登基。还兼任伪“满洲帝国”陆海空军大元帅、“满洲帝国”协和会名誉总裁。日本关东军司令官率日本200多名官员出席仪式,并与出任“满洲帝国”总理大臣的郑孝胥换文,表示当场予以承认。溥仪作为当时亚洲一个政治人物两次登上《时代》周刊,特别是该周刊有关“解决远东危机的四个人”的画像中。

集体皇帝

溥仪自述 :“我曾经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岁时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张勋在北京复辟,拥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东北把我扶上了满洲国皇位,这一幕在1945年结束。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我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权利。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

上一篇

十二个铁帽子王对应清朝十二帝,很多巧合

下一篇

秦朝真正的大佬,胡亥不敢惹他,赵高害怕他,他的身世成谜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