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汉末凉州的动荡——中平羌胡起义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汉末凉州的动荡——中平羌胡起义
收藏 0 0

汉灵帝中平元年 (184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在河北爆发,起义战火虽未燃烧到关陇地区,但影响却及于整个黄河上游。在其影响下, 当年冬天,凉州爆发了羌胡民族反抗东汉统治的起义。

汉末凉州的动荡——中平羌胡起义

这次起义到中平四年初结束,前后延续了两年多时间,极大地震撼了东汉统治集团,并造成了东汉王朝对凉州统治的失控。随着起义的结束,凉州也成了北方最早被军阀割据的地区。

自古以来,黄河上游一直是羌、氐等民族世代生聚之地。自河西走廊至陇山山麓,勤劳的羌氐各族过着畜牧加农耕的生活,很少和内地汉族发生关系。但西汉中叶以后,随着汉王朝开拓西部,羌、氐民族开始遭受到汉族封建统治者的奴役。

而羌氐诸族也因不甘忍受奴役开始奋起反抗,并一笔笔书写了自己民族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延至东汉中期以后,伴随着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加深,羌氐民族,特别是羌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更是如火如荼,声势浩大。

东汉中后期,羌族人民有过三次大规模的起义,斗争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而每次起义都遭到东汉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在镇压结束之后,东汉朝廷将被他们蔑称为“降羌”的羌民分隔迁徙,易地安置,严加防范。像今天陇东、宁夏所在的北地郡(治富平,故城在今宁夏灵武境内) 就是徙置“降羌”的地方之一。

据《后 汉书·郡国志》记载,北地郡内参峦县有座山叫青山 (山在今环县西边),这里有“属国降羌胡数千人居山田畜”。这些“降羌胡”既有反抗过两汉的羌人,也有其他民族,他们是分期分批被徙置过来的。其中最早的一次徙置在建武六年 (30年),当时担任北地太守的是冯异,经由他一次收降和徙置的羌人就有“万余人”。从有关记载看,被徙置到青山的各民族在后来一段时期仍未停止反抗,如建武二十一年 (45年) 夏四月,“安定属国胡叛,屯聚青山”便是例证。

汉末凉州的动荡——中平羌胡起义

羌胡起义紧跟着黄巾起义的步伐

上述情况说明,东汉时,北地郡是羌胡民族反抗斗争频发的地区。每次镇压了反抗后,统治者往往要加大这里的民族压迫程度,于是又会激起新的反抗。特别是当外界有风吹草动时,这里的羌胡便会闻风而起。黄巾起义爆发后的情况更是这样。紧跟着黄巾起义,北地羌胡再举义旗,并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将反抗之火燃遍整个凉州大地。这次羌胡起义与黄巾起义有关,因此也可称为黄巾起义在凉州的延续。

《后汉书·西羌传》对这次起义所作的记载十分简略,但却十分明确:

中平元年,北地降羌先零种因黄巾大乱,乃与湟中羌、义从胡北宫伯玉等反,寇陇右。

从上述记载看,起义爆发的时间是中平元年 (184年)冬天,起因是“黄巾大乱”,发动者是以先零羌为主的北地“降羌”,主力有来自今青海境内的羌民,有被东汉政府收编为“义从” 的匈奴人。起义者推举的领袖是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

关于这次起义涉及的地方和人物,还可从《后汉书·董卓传》中找到进一步的说明:

其冬,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叛,遂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征。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边章、韩遂,使专任军政,共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

看来,枹罕 (音fú hān, 治今临夏县东南双城堡) 和河关 (治今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西北长宁驿古城) 广大区域内都有起义的响应者。史书上称这些响应者是“群盗”,说明他们是一股股先行的造反队伍。后来的史书中还说陇西郡有一个人叫王国,王国很可能就是 “群盗”的头目,而后成了陇西郡内的割据者。

汉末凉州的动荡——中平羌胡起义

起义军直指金城郡

起义军首选的进攻目标是金城郡。这大概是因为金城郡握控黄河东西两岸,进可攻陇右,退可守河西,特别是它的治所允吾 (音qiān yá, 治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古鄯镇北古城,一说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北) 紧挨羌人祖居地湟中。另外,金城郡是东汉西部粮贮要地,攻下金 城郡能获得充足的粮秣。

起义军首先打金城还有一层用意,就是金城郡内有一些地方豪强如边章、韩遂等,他们也在待机而起。这些人既有号召力,又有政治军事方面的经验,将他们拉入起义队伍,有助于扩大起义的声势。

史书记载,起义军在攻下金城郡后,立即将这里作为根据地,迅速东进攻打关陇。在向关中进攻的时候,他们喊出了 “诛宦官” 的口号。这表明起义斗争的矛头已指向了东汉最高统治集团,起义军最终要攻取的目标是东汉首都洛阳。它同时也说明,当边章、韩遂等豪强人物进入 起义队伍后,起义军的政治目的进一步明确,策略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起义者推出的首领北宫伯玉,出身于湟中义从胡,其实是小月氏人。 有关这支胡人,史书上记载说:

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也,旧在张掖、酒泉地。月 氏王为匈奴冒顿所杀,余种分散,西逾葱岭。其赢弱者南入山 阻,依诸羌居止,遂与共婚姻。及骠骑将军霍去病破匈奴,取 西河地,开湟中,于是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虽依附县官, 而首施两端。

其从汉兵战斗,随势强弱。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 同,亦以父名母姓为种。其大种有七,胜兵合九千余人,分在 湟中及令居。又数百户在张掖,号曰义从胡。中平元年,与北宫伯玉等反,杀护羌校尉泠征、金城太守陈懿,遂寇陇右焉。

由于北地降羌和湟中义从胡都长期遭受东汉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他们联合进行反抗东汉统治的斗争既有必然性,也有正义性。在边章、 韩遂等地方豪强势力加入起义队伍后,这种必然性和正义性依然存在。

中平凉州羌胡起义因是黄巾起义的延续,所以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历史影响近似于以往几次羌人起义。

汉末凉州的动荡——中平羌胡起义

汉末凉州地图

这里先回顾一下以往几次羌人起义。

历史上的几次羌人起义首发地也在凉州,它们被统治者称为“羌患”。第一次“羌患”爆发在汉安帝永初元年 (107年),于元初元年 (114年) 遭到镇压,历时七八年。东汉朝廷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史载:

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 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汉顺帝永和五年 (140年) 至汉冲帝永嘉元年 (145年)的第二次“羌患”历时五年,东汉朝廷所耗军费也达到80余亿。至于汉桓帝延熹二年 (159年) 到永康元年(167年)的第三次“羌患”所耗财力有几多,连史家也难弄明白。

除在军费上付出高昂代价外,起义给黄河中上游地区造成的社会影响,史家只说了一句 “并、凉二州遂至虚耗”的话。这句简单的话足以概括其余。

与上述三次“羌患”相比,中平起义的规模小一些,但因它紧接黄巾起义而起,造成的震动可想而知。另外,起义乍起,义军便连杀护羌校尉泠征和金城太守陈懿,继而横穿陇原进逼三辅。汉灵帝为对付起义,滥征赋税,滥派徭役,实行竭泽而渔式的搜刮,以致天下百姓不堪其扰。对此,史书记载说:“会西羌反,边章、韩遂作乱陇右,征发天下,赋役无已。”

汉末凉州的动荡——中平羌胡起义

凉州羌胡问题让统治者困扰不已

除征发赋役之外,统治者为彻底摆脱凉州羌胡带来的困扰,想弃土求安。于是,朝廷中有人提出建议,要把西北疆土回缩到陇山一线。这些人中叫得最响的是司徒崔烈。但他的 “弃凉”谬论一发出,立刻招来陇籍官僚傅燮的反驳,傅燮甚至斥责崔烈该杀。

关于这桩“弃凉”公案,史书记载说:

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诏会公卿百官,烈坚执先议。(傅)燮厉言曰:“斩司徒,天下乃安。”尚书郎杨赞奏燮廷辱大臣。帝以问燮。燮对曰:“凉州天下要冲,国家藩卫…… 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海内为之骚动,陛下卧不安寝。烈为宰相,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若烈不知之,是极蔽也; 知而故言,是不忠也。” 帝从燮议。

割弃凉州与保守凉州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争论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这充分说明东汉朝廷面对起义时的虚弱和无奈。而朝廷滥征滥发赋役,又给凉州地方官的大肆贪赇和急功冒进提供了机会,反过来又导致反抗事态的严重化。发展到后来,凉州局面干脆无法收拾。

敢于与宰相崔烈直面廷争的傅燮,当时官居议郎之职。《后汉书》上说他是北地灵州 (今宁夏宁武县)人,而《晋书》上说他的孙子傅玄是北地泥阳人。东汉的泥阳治所最初置于今庆阳市宁县东南,后因陇右一带变乱迭起,被内迁到今陕西耀县东南地区,傅氏家族也因此“失土 寄寓”,变成了关中籍。

汉末凉州的动荡——中平羌胡起义

但追根溯源,傅氏的原籍仍出自陇东。由于东汉时的灵州和泥阳都属于凉州北地郡,以州籍而论,傅燮乃是凉州人。他挺身捍卫凉州,也是出自故土情怀。另外,傅燮的郡望是北地,他对 郡内民族问题有更深的了解和思考,因此他不认为“降羌”再“叛”的原因和责任都在羌人方面,相反,却认为地方官处理民族关系不当造成的“牧御失和”才是问题所在。傅燮甚而认为对羌胡民族措置不当在许多地方都有,并不止凉州一州。正因如此,造反也是一种连锁反应,所 谓“(凉州) 一州叛逆,海内为之骚动”。

谈到“弃凉”谬论,并非崔烈首创,它的始作俑者是汉安帝永初年间 (107-113) 的太尉庞参。庞参因“羌患”初起而朝廷束手无策,故发此论。但后来每当凉州发生羌变,这个谬论就被一些无能公卿当作牙慧。好在朝内还有一些心存社稷的大臣,他们敢面折廷争,使此论难以形成气候影响决策。

事实上,早在弃凉与否的争论发生前,北宫伯玉已率领羌胡军队在中平二年 (185年)三月越过陇山,进到了“三辅”。汉灵帝为阻截起义军于长安以西,诏命左车骑将军、镇压过黄巾起义的功臣、安定朝那(治今宁夏彭阳县西三十三里古城乡)人皇甫嵩统兵驻守长安。

八月,汉灵帝又任命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执金吾袁滂为张温的副将,和中郎将董卓等统率临时拼凑起来的10万军队,到美阳(今陕西扶风县北二十里法门镇)去镇压起义军。为了表示对镇压军的厚望,汉灵帝派出特使到张温驻地拜授张温为太尉,由此开了三公在外授命的先例。

汉末凉州的动荡——中平羌胡起义

当东汉朝廷调兵遣将之时,北宫伯玉也命令边章和韩遂率偏师到美阳与张温的军队作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无法突破朝廷军防线。延至十一月,张温所部董卓与石桂风、鲍鸿合兵,反攻边章和韩遂,使二部严重受挫而不得不重新退回陇右,继而又被迫退到榆中 (今兰州市城关区东)。

而张温则派周慎带3万军队紧追到榆中。当时,孙坚在周慎手下任参军事,他主动要求带兵去切断榆中运粮道路,以迫使起义军向羌中方向撤退,并一举将其击溃。但周慎不纳此策,指挥军队从东面包围榆中城。边章和韩遂早料到周慎会这样用兵,事先部署军队屯守葵园峡 (今兰州市东 黄河峡口),将周慎从金城调运粮食的通道切断。周慎军因给养困难。被迫撤向陇右。

当边、韩率领起义军在榆中与政府军周旋时,陇右方面起义军已将董卓的军队围困在望垣县北 (一作望恒县,在今天水市西北渭河南岸新阳乡),迫使董卓军筑堤堰捕鱼为食,并靠堤堰遮挡,逐步撤出重围。

汉末凉州的动荡——中平羌胡起义

河、陇之间颇具威望的董卓

起义军对此有所麻痹,及至发觉董卓的计谋时,董卓已将军队撤至渭河对岸,并下令兵士决堰放水,使起义军无法追击。后来董卓虽率军返回了扶风,却因师出无功而遭到张温的斥责,孙坚也以董卓狂妄自大为由,劝促张温将董卓以军法论斩。但张温终因董卓素著威名于河、陇之间, 怕杀掉他一失依靠、二惹事端,故未纳孙坚之言。

中平四年 (187年),起义军发生内讧,并产生分裂。二月,韩遂杀掉边章和北宫伯玉、李文侯等,将原先各部起义军整编成一支10万多人的军阀武装,然后再次东进,先围攻陇西郡(治襄武,今陇西县东南五里),迫使太守李相如与自己联合,以对抗东汉凉州刺史耿鄙。

这样,历时两年多的凉州羌胡起义宣告结束。然而,东汉王朝从此再也无力驾驭河、陇,凉州由动荡进而失控,成了军阀割据的地盘。

上一篇

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与没落

下一篇

中国赴北极第一人是谁 你知道吗?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