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婺源龙脉保存之战,仕途与生计之间的抉择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婺源龙脉保存之战,仕途与生计之间的抉择
收藏 0 0

婺源,文华毓秀的龙脉之地,牵扯上百年的无烟战争。

明神宗当政的万历时期,是明朝由繁荣富强的万历中兴逐渐走向衰弱的一个转折点。临近明朝后期,大量明朝初中期实行的存在弊端的制度、方式慢慢浮现出来,由小及大,最终转化为不可调解的矛盾。

这期间,逐渐落幕的大明朝堂如何决策颁布,地方政府如何执行及落实,内部官场、利益关系如何运作,各方为追求自身最大化的利益,各类盘区复杂的关系搅浑在一起,往往最受伤的还是底层的百姓。

婺源龙脉保存之战,仕途与生计之间的抉择

婺源龙脉风景

一个王朝的末年,从上到下,各类纷争不断,穷途末路的王朝总是遵循着一个规律,越往后,越不注重底层人民爆发的各种矛盾,这往往都是祸事的征兆与开端。一场万历年间爆发的龙脉烧灰大战,完美的将底层百姓与中上层高阶级精英之间的利益纠葛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仕途还是百姓生计,从来只能择一而已。

龙脉保卫战从何而起

婺源县,地处徽州,是明朝理学心派代表人朱熹朱老夫子的家乡,一直被赞誉为钟灵毓秀、山高水长的文华蕴厚之地。依托于良好的教学氛围,世家大族对门下年轻学子的谆谆教导,婺源县内一直以读书风气闻名,历朝历代,能人辈出。

婺源龙脉保存之战,仕途与生计之间的抉择

代表婺源最高教育水平的紫阳书院

依托于延续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婺源县通过这进入官场的唯一仕途在徽州境内影响力卓绝,然而,这一切却在万历二十八年随梦般消散。

万历二十八年的科举过后,一向自诩能人辈出的婺源县跌落深谷,无一人中举。历来崇尚风水迷信一说的婺源人很快就找到了原因。问题出在境内群山指引的那条龙脉身上。号称“群山入斗,风云绵密”的龙脉一向被认为与婺源的气运相连,依托如此格局与山势走向堪称上佳的风水之地,婺源的文运才会直走青云。可以说,龙脉是婺源县所有世家大族眼中的核心,是不容践踏的禁地。

婺源龙脉保存之战,仕途与生计之间的抉择

龙脉形式走向图

但他们这些乡宦大族忘了一个问题,是他们平日里最不曾关注过的底层百姓的生计问题。时值明朝末年,各地战事频发,明初种种不合理制度也早已显现自身的漏洞及弊端,百姓光靠种地、经商已经负担不起沉重的赋税,利润更高的采烧石灰才是活下去的最好道路,于是住在婺源县附近的农户都把目光盯上了龙脉,因龙脉盛产石灰岩,且运送方便,所以大量灰户再次聚居,采集烧灰补贴家用,龙脉因此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正面交锋

察觉了情况的婺源大族即刻上书地方父母官,请求制裁破坏婺源龙脉的闲杂人等,但驱赶以此为生的灰户又谈何容易。灰户大多数是走投无路,迫于重税的底层百姓,开挖石灰利润丰厚,所上交的赋税同样充实,断其财路同样是断送了国家在婺源这一县的税收来源。

再从另一方面说起,彻底整治婺源龙脉被破坏案件所需人力物力极大,且非一日之功,强硬的查处势必会造成反弹,此时的明朝边疆多处有战事,边塞吃紧,内部民事凋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强硬的施压反而会适得其反,爆发民乱,无疑会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婺源龙脉保存之战,仕途与生计之间的抉择

民众开采龙脉石灰

本着对各项安全因素的考虑,当地政府对于龙脉烧灰一事并不施以严刑。这么一来,就陷入了僵局,一反面是文人世子对于龙脉被毁影响文运的声诉与担忧,另一反面则是百姓对于生计的恳求与无奈,一来二去,拖延数百年,一直是婺源县日后的头等大患。

官场规则与多方博弈

明末牵扯出的这场龙脉保卫之战,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中国历朝历代官员为官的官场规则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此事历经上百年都没有最终拍板定决,就在于没有一个行使措施完善的规章制度出台。

婺源龙脉保存之战,仕途与生计之间的抉择

明朝刑法制度

我们都知道,明朝与后世清朝的为官制度基本一样,像婺源县这样的小地方注定是那些前来上任官员日后仕途平步青云的垫脚石,在任时间通常不长,怀有私心的官员往往疏于管事,拥有一腔抱负的官员又没有时间去解决如此繁错复杂的纠纷,这才造就了现下的局面。

同时这也代表了自然经济下的农民阶级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一定程度上的写照。官民纠纷自古就有,只不过,混乱和末路的朝代更能激发出激烈的矛盾。

明朝末期缓解态势的改革

龙脉之案看似巧合,实则不然,长达两百多年的明朝官场、政治、税务、社会关系的漏洞与弊端已慢慢浮现,龙脉烧灰之争的出现也是必然。此事更是与数十年前同样地处徽州的丝绢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婺源龙脉保存之战,仕途与生计之间的抉择

明朝首辅张居正

明朝末年张居正的改革就在这样的形式下应运而生,张居正加强了中枢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度,大举改变现有各项制度的腐败之处,在经济、政治上加大审核力度,破除现有规章。尤其是实行的一条鞭法的财政政策,对后期明政府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军事上北拒蒙古游牧民族的侵扰,南抗海域倭寇的骚乱,为明朝休养生息赢得了时间。

为应对大明末期各种后期弊端的改革维持不过十年,张居正所实行一系列改革变法的内容虽然有利于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依旧改变不了龙脉之争背后的问题。龙脉之争象征着中国两大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所有的改革只解决了表面文章,婺源自身的地理及时代背景决定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强力压制永远是不会见效的,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到20世纪这个问题都没解决的真正原因。

自古以来,每个王朝的统治者及为官者都有时会忘了一个问题,即自己应当真的为百姓做什么吗?古往今来,人民永远是起决定因素的,忽略了这个问题,那么一个朝代是注定长久不了的。

上一篇

隋唐宫廷燕乐,开放、融合、创新、高大上,我喜欢

下一篇

5个美国华盛顿总统的事实,你知道多少个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