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收藏 0 0

狩猎的诞生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原始社会狩猎

狩猎是远古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极其广泛地生存方式,往后几千年,到了商代,君王狩猎制度便在远古人类狩猎生活的基础上诞生了,由此,狩猎成了国家生活中的一大部,并不再是单一程度的生存方式。

狩猎转而与政治,军事,娱乐,祭祀进行挂钩,几个因素不断的融合,深化,最后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文化现象,也就是狩猎文化

按理来说,任何一种制度的诞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凡是制度的建设均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与筹划才能施行。

如同胎儿出世前,必先在母亲的肚子里经过成形、初步成长等一系列必要的程序一样。

君王狩猎制度的诞生也同样如此,只不过我们无法具体地还原其诞生的过程与时间罢了。

关于彼制度的诞生,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曾经提到过,即大致形成的时间,所以我们便可以下一个结论,君王狩猎制度大致成形于商代。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原始社会的狩猎


具体原因

至于成形的原因,

  1. 人类整体进入农业社会较晚,据考古发现,最早的农业社会也不过一万年而己,殷商时期农业生产的产量并不足以养活全体国民,于是就造成了供<需的局面,怎么办呢?只能采取狩猎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用以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
  2. 在农业社会产生之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无非有三种:采集,狩猎和渔猎,到了殷商时,君王进行狩猎活动便上升到了国家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制度。如同农业国的君主每年农时必须下田进行象征性地劳动一样,君主狩猎的象征意义也是大于实际意义的。

而关于民间的狩猎活动

我们对于远古人类狩猎生活图景的描述,无非依靠两种方式,一个是出土的文物;第二个就是科学家们的合理推测,到了周代,《诗经》的出现生动的反映出狩猎时场景、程序、技巧、工具的具体图景。

这一进步(《诗经》)弥补了文字记载方面的不足。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雅,献貅于公。

十一月忙碌于打狗獾,还要忙着剥狐狸皮给公子们制冬装;十二月大家一齐聚会,忙着打猎,演练,很是忙碌,如果打到小猪的话,自己吃,打到大猪的话要交公。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清代狩猎图

这节诗篇的篇目名为《诗经·豳风》,豳风指的是陕西古地彬县的乐调,全篇记载的是西周农民一年到头尤其繁重的劳动生活,而在十一月,十二月这两个月的农闲时间,人们便出来参加狩猎,以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

这便是民间狩猎文化的具体图景。

像这样的狩猎诗全书有十多首。

至于统治阶级,也就是诗中的“公”,在《礼记·王制》中是这么规定的。

节选一小段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

意思是如果国家没有发生类似于战争、祭祀,这样的大事的话,君王就必须要依礼制从事狩猎活动,一年三次(岁三田), 目的有三个,一是为了准备祭祀的贡品,二来是为了赏赐宾客,三是充实君王、诸侯的厨房,偌在无事的情况下,君王不依礼制进行狩猎活动,即为不敬礼法,暴殄天物。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狩猎风景图

这种说法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珍惜粮食,餐餐皆净”的指导思想本质上差不多,都是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虽然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低,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在物资匮乏的周,并几十年前的昨天,提倡节约资源的口号,有其现实性和必然性。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狩猎壁画

一般来说,周礼崩坏以后,正规的国家狩猎活动一年有四次,分别是春、夏、秋、冬各一次。

史书《左传》中如实地记载了这一活动的时间

“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

对于这四个时间段的选择,在史书中有着一定的说法,核心精神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顺应农业生产、顺应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一共三条。

而对猎取的目标也有所标准,春蒐:带崽的不杀,因为春天是动物繁衍的季节,取不赶净杀绝之意;夏苗:猎取残害农作物的动物,因为夏天是作物生长的季节;秋獮:猎杀食肉动物,避免其对家养的动物进行残害;冬狩:对所有动物都不加以区别,均可猎杀,因为冬是万物休眠之时。

这四个季节的狩猎,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对狩猎地生物资源的一种平衡,和社会再分配的意思差不多,对资源都要进行洗牌,再分配,重新进入平衡状态的操作。

对狩猎图景性地展示

从组织上来讲,最典型的狩猎活动当属元代,元的统治主体蒙古族为游猎民族,他们的狩猎文化与其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元的狩猎活动中,组织者为“答刺罕”,在蒙古帝国中,“答刺罕”享有的特权有很多,其中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答刺罕可以“走于大围猎中心地带”,此外,答刺罕还有制作狩猎工具,主持祭祀活动,组织狩猎,分享猎物的种种特权。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元代秋猎图》59X1240cm

关于狩猎的组织,在《元代秋猎图》中第一次以画作的方式流传了下来。

每年的四月,元代的帝王都会巡幸国家的陪都,上都,上都位于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四月的时候,水草丰茂,动物活动频繁,所以在处理政务的同时,皇帝也会同王公大臣们一起进行狩猎活动。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元代秋猎图》

上图,以北方草原为背景,猎物被军队围于一处,人人立于马上,作跃跃欲试状,行军的大帐,车马、穹庐点缀于图上,甚至还有一支由蒙古妇女们组成的娘子军同行。

从汉以后,狩猎活动一般只为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所喜。

比如唐代,

终唐一代,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喜狩猎,民间的尚武精神活跃,有超过十一位帝王参加过狩猎活动,且次数之多冠绝古今,其狩猎文化的氛围可见一般。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唐代狩猎图

至于宋代,在个人观感上,笔者是不喜的,提防武将不等于就要丢掉尚武精神,也不等于自废武功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左手仁义礼智信,右手萝卜加大棒,恰恰到了宋代,皇帝和士大夫群体弃了这一点,终宋一朝,尤其是南宋,狩猎活动的数量之低,甚于没有!

有人认为宋朝的文治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这一点没错,但评价一个国家的历史功绩时,软实力可以代表全部吗?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狩猎风俗画

国家是什么?

暴力机器,暴力机器偌要用文化对它的人民负责,用文化抵御外辱,岂不荒谬?

皇帝和格与否的标准也不是文化水平的高低,皇帝的主业是政治,把文化当成主业来搞,岂不本末倒置?

言归正传,宋朝的皇帝搞文化,疏忽了对国家的治理,尤其对武人的轻贱,导致了自保都难,这点是极大的耻辱,只有强大的武力可保和平,这是几千年来历史的教训!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清代狩猎图

从这一视角来看,狩猎活动代表着一种尚武精神,终宋一朝,有的只是懦弱,一退再退,最后退到了悬崖边上。

从整个历史来看的话,正是这种尚武精神造就了几个比较强盛的帝国,如汉、唐、元,至于其中有没有什么必然性的关联。

借用吴晗先生的一句话,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贵耳集》(宋)张端义

把每一个时代的特征指出。“尚”从纵的方面,可以说是时代精神,从横的方面,可以说是社会风气。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特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也就是有所“尚”,这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通俗一点地讲,关于狩猎的尚武精神虽不是时代精神、社会风气的全部面貌,但也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断面,汉、唐、元三朝均是尚武的朝代,人们对于这三个朝代的观感,总的来说钦佩大于厌恶,功大于过。

到了清朝,满族马上取天下,所以初期对于狩猎有所喜好。

古代狩猎文化;尚武精神的体现

马上骑射

在影视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替子薇寻亲,误入了皇帝狩猎的猎场。其中的猎场应该就是“木兰围场”。

当时的狩猎一定程度上起到的作用是震慑部分蒙古王公,有明显的军事色彩。

最后总结几句,游牧民族的生产基础是狩猎,所以他们的国家生活中便有了狩猎的部分,进而产生了狩猎文化,农牧民族的生产基础是农业生产,这样的国家重农,很难造就尚武的风气,正所谓上行下好,如果统治者喜欢狩猎,这一问题便不再是问题,国家便因此有了尚武的苗头,只是谈文化的形成,在农业国里却是没有的。

参考文献:《礼记》、《诗经》、《“答刺罕”与古代蒙古狩猎文化》《左传》、《论历代狩猎赋体现出来的古代帝王狩猎的时间与程序》、《汉书》、《后汉书》《蒙古源流》、《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古代社会社研究》、《中国中古史集刊》、《历史的镜子》、《贵耳集》、《人类简史》。

上一篇

晚清名臣张之洞被慈禧意外点为探花,对慈禧感恩却不盲从

下一篇

考古挖掘到“战国牛肉”, 专家看到后一脸严肃!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