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通过《左传》看历史细节的脑补,小说家的手法其实源于历史写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通过《左传》看历史细节的脑补,小说家的手法其实源于历史写作
收藏 0 0

从赵盾弑君案说起

《春秋》记载“鲁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对于这个事件《春秋》的记载非常简略,只知道这一年晋国的赵盾杀掉了自己的国君夷皋。用《春秋》读法来读的话,晋赵盾不写成晋大夫盾,夷皋不写成晋灵公,就知道孔子其实对两人都进行了批评,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情,我们知道单是从《春秋》中很难看出端倪,所以读《春秋》必须要靠《左传》辅助。

通过《左传》看历史细节的脑补,小说家的手法其实源于历史写作

在《左传》中这个事件叫做《灵公不君》,大意是说:“赵盾在一次游猎的过程中救了一个叫做示眯明的人,并且推荐他成为了晋灵公的厨师,一次晋灵公想要杀掉赵盾,却被示眯明知道了,示眯明就劝说赵盾赶快逃跑。但是在赵盾还没有逃出晋国的时候,他的弟弟赵穿就率先杀死了晋灵公并且接回了赵盾。赵盾回朝以后迅速的就恢复了原来的地位,但是因为赵盾并没有处罚自己的弟弟,于是晋国太史董狐就记下了“赵盾弑君”的话。

《左传》中的故事与《春秋》的记载只能算是勉强解释得过去,如果没有《左传》这一套解释体系,那么赵盾是否就会被判定为是杀死晋灵公的真凶呢?又或者《左传》的故事记录并不全面,是左丘明道听途说的呢?

通过《左传》看历史细节的脑补,小说家的手法其实源于历史写作

率先发起疑问的是宋朝的欧阳修,在他的思想里面君臣为天下第一大义,几千年前“赵盾弑君”的事情,不能这样得过且过,一定要探寻一个是非究竟。在他看来《左传》不是一本权威的历史书籍,他更加相信孔圣人的记录“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说晋灵公就是赵盾杀掉的,《左传》里的故事其实是在粉饰赵盾。

欧阳修最后还总结了一套判定法则,一切以“《春秋》为标准,凡是与《春秋》记载有出入的,一律采信《春秋》记载”。也就是这样,赵盾是不是真凶,我们不知道,但是他至少在欧阳修那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臣不君、无父无子的奸恶小人。

是什么造就了欧阳修的思想观念?

解答这个问题,其实还是要回归到《左传》中。欧阳修是一个非常谨慎,具有思辨能力的聪明人。《左传》中还记录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晋灵公有一次派一名刺客去杀赵盾,刺客一大早就躲在赵盾的卧室门口,准备等赵盾出来的时候一刀将他刺死。没想到的是,赵盾起床以后,将朝服整理的非常干净和整洁,因为时间太早,赵盾就端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刺客见到此情此景,感叹地说:“赵盾在家里都这么端庄,怎么会是乱臣贼子呢?如果我杀了他就对不起国家,如果我不杀他就是有愧于君王,我实在难办不如死了好。”于是这个刺客就自杀了。

通过《左传》看历史细节的脑补,小说家的手法其实源于历史写作

欧阳修怀疑《左传》就是从这个故事开始的,您发现秘密了没有?

如果故事真的是这样,那么刺客说的话又是谁记录的呢?刺客已经死了,明显不会有人知道,如果没有人知道,又是怎么被记录在史册里面的呢?

这样的案例在《左传》里不是一个孤例,甚至在其他史书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写小说的手法,其实是从写历史开始的,史学家在写作历史的时候因为大量细节的丢失,只能揣摩情景,进行脑补,让事情变得合情合理。如果我们太执着于历史中的某一细节,就很容易被小说笔法套路进去。

通过《左传》看历史细节的脑补,小说家的手法其实源于历史写作

比如《史记》中大家都很熟悉的“鸿门宴”里就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细节,如果仔细推敲的话,也是耐人寻味。“樊哙是怎么进去的?”项羽请刘邦吃饭,范增是抱着必须弄死刘邦的心态,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戒备森严,除了刘邦以外只有武力值为零的那些文官可以出入,樊哙又是怎么跑进去?还大快朵颐,把项羽一伙人弄得很尴尬。这就是历史中蒸发掉的细节,史学家只有脑补,脑补的手法就是小说,也就是说历史与小说,本来就是同源异流。

归根结底,我们看到的历史其实都只能算是“半信史”,里面充满了史学家脑补出的细节。

通过《左传》看历史细节的脑补,小说家的手法其实源于历史写作

上一篇

《孙子兵法》其实是教人以强胜弱”降维打击”

下一篇

一起“干”了《庄子》这碗毒鸡汤如何?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