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格局不同,结局也不同:都是读书人,凭啥范进做官,孔乙己做贼?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格局不同,结局也不同:都是读书人,凭啥范进做官,孔乙己做贼?
收藏 0 0

孔乙己与范进,两个老头都是读书人,而且都是一副穷酸相: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范进呢,“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虽是隆冬时节,但他“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

格局不同,结局也不同:都是读书人,凭啥范进做官,孔乙己做贼?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读书人,两人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孔乙己因偷东西被人打成了残废,范进却先后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做官也做到了御史,被钦点为山东学道,后来还做到了通政一职。他们的差别为什么会这样大?

格局不同,结局也不同:都是读书人,凭啥范进做官,孔乙己做贼?

孔乙己的文化程度?

孔乙己当然是读过书的,但究竟读了多少,读到什么程度,我们却无从得知,不过,从他口中的“君子固穷”和经常满口之乎者也、写得一手好字,丁举人家请他去抄书这些情况来看,可以判断他读的书并不少。只不过他连秀才也没有考取一个,看出来他还要差些火候。

范进呢,虽然在五十四岁之前他也跟孔乙己一样,考了二十多次也没考上秀才,可是五十四岁那年,他一举就考上了县里的第一名。之后他的人生仿佛开了挂,连续考中了举人、进士。

我们当然不能只以参加科举考试的结局作为判断学识高低的标准,但至少这也是一条重要标准。虽然他们都有可能是被平庸的考官误掉了,但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范进的考中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另外还有一些佐证。孔乙己字写得好,丁举人也很赏识他,说明他所学不差;不过跟范进相比,孔乙己还是差了一筹。范进考秀才时,试卷交上去,主考官周进没看出名堂,第二次看,看出了点意思,看第三次,发现范进写的竟是一篇天下奇文,字字珠玑。由是,范进或第一名。当然你尽可以怀疑这是周进在偏袒,但后来的省考、国考,周进恐怕想偏也偏不了了,也就是说,范进的实力摆在那里,考上秀才、举人、进士,他凭的是自己的学识。

格局不同,结局也不同:都是读书人,凭啥范进做官,孔乙己做贼?

孔乙己的人品当然是不好的。

他好吃懒做,帮人抄书,抄到后来 ,连书带人都会失踪。他明明是偷书,却要狡辩,说“窃书不是偷书”,读书人的事,文盲们不懂。孔孟之道,最讲究人品,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孔乙己身为读书人,偷东西已经丢尽了读书人的脸,却还要拿读书人来当挡箭牌,他简直是读书人中的败类。

这只是其一。他嗜酒,无钱买酒,就赊。赊也就罢了,长期不给钱,他却若无其事。他没钱是事实,但俗话说,“有钱钱打发,无钱话打发”,给掌柜的吱一声也可以啊,可他一直那么赊着,最后,那些酒钱变成了一笔死账。欠债不还钱,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人品。

范进的人品绝对甩孔乙己几条街。

范进固然也穷,也会借钱,比如去跟老丈人胡屠户借。胡屠户不借,他又去别处想办法。这当中没人说他占别人便宜、小偷小摸什么的,可以看出他至少是个行为端正的人。乡试回来,家里人饿了两三天了,他就本本分分地去到街上,卖家里那只正在生蛋的母鸡。总之,范进践行了孔乙己时常挂在嘴边那句话:君子固穷。

胡屠户是范进的老丈人,在范进中举之前,他对范进百般羞辱,不借钱给范进做盘缠。范进中举后,他又百般讨好。这样的人,活脱脱的小人。范进不计前嫌,胡屠户离开的时候,他拿了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这就是范进的为人,老丈人可以瞧不起女婿,但老丈人永远是老丈人。

范进也懂得感恩。周进离开县里那天,在别人都没有送了的时候,他把周进送出城三十里,作揖磕头,表达感恩之心。范进明白一个道理,他穷,没有条件通过物质的形式去感激发现自己的伯乐,但他要让对方明白,你的大恩大德,我范进始终是记在心里的,因此,在他当了山东学道之后,也亲自到周进家登门拜访,表达感激之情。

在处理类似的事情上,孔乙己就表现得差劲了。按说他穷困潦倒,丁举人能够请他去抄书,替他解决一点生计问题,他应该感恩,好好抄书才是,可是,他竟然把笔墨纸砚给卷走了。这样的人品,要是不小心逆袭,当了官什么的,百姓不遭殃才怪。

格局不同,结局也不同:都是读书人,凭啥范进做官,孔乙己做贼?

孔乙己死要面子,浑浑噩噩的过日子

都是读书人,都想取功名。不同的是,孔乙己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成天穿着长衫,以表明他对世俗的唾弃。如果有实力也就罢了,但事实上,他时常连酒钱也有不起。这身打扮已经很怪了,他偏偏还满口之乎者也,别人不笑话他都说不过去。已经是这样的生活境况了,他偏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追求,没有梦想,每天浑浑噩噩过着日子。读书这件事没有帮到他,反而害了他。

人们常常谴责孔乙己周围人群的麻木,而事实上,孔乙己比他们更麻木,他不要自尊,饱一顿算一顿,过一天算一天。

范进却不同。他考了二十多次秀才,五十四岁的年纪,绝大多数人都在准备退休了,他还在不停地考,希望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来养家糊口。一直向前,不言放弃,说明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考上秀才后,他并没有止步,而是继续考。

也许你会质疑,说要是范进考不上,他也就不会比孔乙己优秀多少。方志敏烈士在《我爱中国》里说:人总要奋斗,奋斗不成而死,当然无话可说。因此,范进即使考不上,他的努力已经说明他比孔乙己优秀。

孔乙己的天空是黯淡的,仿佛越来越黑的黄昏;范进的天空也是黯淡的,却是黎明之前的情景,能让人看到希望。

格局不同,结局也不同:都是读书人,凭啥范进做官,孔乙己做贼?

孔乙己的情商几近于无。

且看他处事。孔乙己好吃懒做,因为经常偷东西,因此常被人打得鼻青脸肿。别人拿他开玩笑,他便狡辩,别人穷追不舍,他便自欺欺人,说什么窃不是偷,说他的腿不是被打断而是跌断的。行为不端、品德败坏却死要面子。他的争辩,让他更加成为了笑柄。

他内心有着读书人的清高、自豪感,因此他给小伙计展示“茴”字的四种写法,他说话满口之乎者也,试图以此向别人表明自己的鹤立鸡群,维护自己以为存在的自尊。

一个人拥有知识固然好,但是要是知识固化,人变迂腐,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笑话了。

他也深知自己的穷困潦倒,因此买酒喝时有现钱了,自然要弄点排场出来,“排出四文铜钱”。他用这样的方式维护自尊,却让他更加没有了自尊。

总之,孔乙己看起来似乎也在努力让自己活得有光芒,但现实很打脸。他读过书,连丁举人也瞧得起他写的字(这一点他比范进强,他有机会更丁举人走近,范进却没机会认识张乡绅),这本是他优势,但是他好吃懒做,不自重,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笑话而不自知。这不能怪万恶的科举制度,也不能怪冷漠麻木的旧社会,怪他自己。

范进当然也很潦倒。也被人看不起。但范进绝不迂腐。他有梦想,懂感恩,会为人。能够结交周进这样的大人物,对范进来说当然是机遇。因此他在把周进送出城三十里的时候,也为他的往后铺了一条路。

范进知道自己穷,因此,面对胡屠户一顿劈头盖脑的臭骂,他选择了隐忍。他知道,再怎么着,胡屠户都是他的老丈人,何况,要是考不上举人,胡屠户还会帮忙给他找个馆来教书。胡屠户,是可以帮他的。

格局不同,结局也不同:都是读书人,凭啥范进做官,孔乙己做贼?

范进的高情商

范进的高情商更表现在他中举后与张乡绅的虚与委蛇。张乡绅来拜,首先表达歉意,说两人之前没什么来往。范进说:“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这话说得多得体,表明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我是非常尊重你的;第二层意思:我们之前之所以没交往,是缘分没到。这话要是放在孔乙己口中,恐怕会变成“君子固穷,老朽高攀不起”之类的话了。他们交谈的第二句更有意思,张乡绅硬扯了一番关系,说:“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说:“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既然对方硬要拉拢关系,何乐而不为?范进是个高情商的人,这个道理,他当然懂。

至此,范进与孔乙己的高下已出。那么,范进做官、孔乙己当贼,也就用不着奇怪了。

上一篇

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古代名人30岁时都在干啥?

下一篇

年羹尧被解除兵权,毫无反抗能力,为何雍正仍执意要将其处死?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