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长平之败不能全怪赵括,赵国庙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败根源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长平之败不能全怪赵括,赵国庙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败根源
收藏 0 0

秦昭襄王时期,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并且,一再主张“远交近攻”的策略。之后,这一策略得到秦昭襄王的积极推行,并任范睢为相。

“远交近攻”策略先把斗争的重点放在了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并且,在“远交近攻”的策略之下,秦国不仅巩固了之前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可以说,这一举措直接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长平之败不能全怪赵括,赵国庙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败根源

到了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之间则爆发了一场战国时期参战人数最多的一场大战,即: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临阵换将,从防守转为进攻

参战的四位主要将领,分别是:秦国的主帅王龁,后来,换成了白起;赵国的老将廉颇,后来,换成了赵括。

廉颇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只是在初到长平的几次交战失利以后,干脆将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守,固守城门,意图与秦军打持久战,生生将其耗死。这一部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秦国在得知赵国的目的之后,并没有坐以待毙。几经商讨后,秦国利用反间计在赵国大四散布流言,说秦军唯怕赵奢之赵括,最终赵国庙堂在内外交困之际,临阵换将,让赵括换下廉颇担任统帅。

长平之败不能全怪赵括,赵国庙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败根源

此时的赵括,机智、聪慧、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在朝中颇具名气、声望,也算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了。

然而,赵括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实战经验。此时,他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就被委以重任,面对大秦强大的军队结局可想而知。

最终,由赵括率领的赵军,全军覆没了。于是后世对赵括留下了一个“纸上谈兵”的评价,一嘲笑千年

那么,长平之战的失败真的全是赵括的责任吗?我认为是不对的,长平之战的失败,根源在于赵国庙堂,从赵国君臣同意接受韩国的上党郡的那一刻起,赵国的悲剧就已注定,赵括的长平之败,只不过是为赵国庙堂做了一个背锅的替死鬼而已,赵括实在是太冤了!

赵国庙堂利欲熏心,引火烧身

为什么说长平之战的失败,根源在于赵国庙堂呢?这就要从长平之战的起因开始说起了。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并开始全力攻打上党郡,就在上党即将被攻下之际,韩桓惠王十分惊恐,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 。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长平之败不能全怪赵括,赵国庙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败根源

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赵孝成王说:“好。”

赵孝成王又问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

秦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就是想将上党据为己有吗?这下可好,一转眼就落了一场空,白白给赵国做了嫁衣,这口恶气是可忍孰不可忍?秦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至此,秦国与韩国之间的战争,开始变为了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自此赵孝成王成功的把战争带进了赵国,面对巨大的诱惑,没有做一个长远的考虑,不知道战争是一项一项系统长远的工程,这是悲剧的开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惜烈士暮年,不复当年

面对秦国大军压境,赵国派遣老将廉颇前去迎战,赵、秦两军于长平对峙。最初,廉颇选择一鼓作气,主动出击,可惜不敌,三战三败,不得不退居防守。

按理说,廉颇的选择是明智的,针对秦军远程作战,对后勤兵力,粮草要求高的弱点,打持久战,最终,将其拖垮。但是,可惜的是,廉颇小看了此时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超从前了。

长平之败不能全怪赵括,赵国庙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败根源

如果,持久战拖个几年,秦军可能选择撤退,但面对不算太久的持久战,对秦军来说,咬咬牙还是可以坚持滴。反倒是赵国最先沉不住气,派遣使者前去求和。当然,义和是不可能的,除非赵国把吃下去的再吐出来。同时,秦军一直在商讨攻克赵国的计谋,最终,用了秦军最擅长的反间计。

首先,秦国在赵国散播谣言说,我秦军不怕你廉颇,唯独畏惧天资聪慧的赵奢之子赵括。其实,早在谣言散布之前,赵王就已经对廉颇不满,在赵国求和失败之后,赵王便想着速战速决。可是,廉颇消耗了大量资源,却不主动出击,坚持打持久战,赵王一看就觉得廉颇消极怠工,但是廉颇打仗多年,在军中威望极深,赵王也是拿他没法儿。

此时,这反间计一起,倒是提醒了赵王,除了廉颇,还有一位年少成名的将军赵括。这一下不得了,不管群臣如何劝阻,赵王都一意孤行将廉颇换下。

初生牛犊不怕虎,毕竟还是太年轻

这是赵国悲剧的第二步,赵括的上阵,即是改变之前廉颇的战略防守策略,改为战略进攻,但是战略进攻这更像是赵国君臣的一种临机决断,而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谋划,战略进攻后续的各种应对举措成熟不成熟,完善不完善,完全没有一个系统的方案。

赵国君臣认为只要赵括上阵,就一定可以打败秦军,好像胜利是注定的,完全没有考虑战争的不确定性,也没有考虑万一战败了,改怎样应对等等,这一切的考虑不成熟,就催着赵括上阵了,说白了,赵括就是赵国君臣的计划执行者。

长平之败不能全怪赵括,赵国庙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败根源

而赵国的这一进攻决定,却完全在秦国的掌控之中。秦国先是暗中更换主将,将白起调至前线,替换王龁;同时,还将国内的生力军调至前线,制定的就是对赵恬的诱捕计划,势必要把赵国大军一举拿下。

其后的战局走势,全在秦国的意料之中。赵括率军全力出击,白起则是佯装不敌败走,引得赵括掉以轻心,穷追猛打。而后,秦军就直接切断了赵括的后路,将其围困,来了个瓮中捉鳖。最终,赵军被困四十余天,弹尽粮绝,以赵括之死结束了这场战争。

运筹成于帷幄之中,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赵国失败的最致命原因是:赵国根本没有一个应战秦国的长远战略谋划。并且,他们在长平战争中,所走的每一步都不过是一种“应激反应”。

上党投降,赵国纳降,明知秦国不可能善罢甘休,却没有做充分的应战准备。秦军来势汹汹,却只有一个派遣廉颇驻守的指令,估计赵国抱的就是兵来将挡的心思。之后,两军进入对峙阶段,赵军兵力不济竟主动求和,这不明摆着告诉秦国赵军不行了嘛,生生将弱点暴露给秦国。

长平之败不能全怪赵括,赵国庙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败根源

求和不成,在秦国的谋划下,赵国更是临阵换将,以至于,一步步走入秦国的圈套之中,最终,全军覆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由此可见,赵国输得不冤,而相比赵军的走一步看一步,秦军可是目光长远,走一步看三步。

赵括背锅千年,可悲可叹,赵国庙堂才是罪魁祸首

由此可见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不仅仅是战场上赵括的责任,战争历来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前期的准备,谋划,后勤的完善,战场之外各种计谋的实施,外援的接应等等,都对战争的最终胜负有着很大的影响,其次才是战场上主帅的临阵指挥。

长平之败不能全怪赵括,赵国庙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败根源

战争是一门诡诈的艺术,需要通盘的考虑,进攻不力后的预备应对方案,卷土再来的准备方案等等,这些赵国庙堂都没有一个完善的通盘的考虑,每一步的应对之策,更像是临阵拍脑门想出来的,这样的幕后决策,怎能保证长平之战的胜利呢?可怜赵括长平之战的失败,是要负责任,但责任不全是他的,他顶多负50%的责任,然而却是被世人一直嘲笑!

参考资料:

【《史记·秦本纪》、《史记·赵世家》】

上一篇

虚假的贞观盛世,不要太相信历史,盛世就是大众的幸福感

下一篇

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后面一句不出名,却是大汉中兴关键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