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八)
收藏 0 0

宏观的地缘政治结构(2)

当然,西周国家在政权结构上与吉德炜曾经称作“初始期”的商代国家也有所不同。周朝已经拥有了比较健全的行政体系,涵盖各个主要的王室中心,并通过一套行政常规程序来进行管理。金文中明确提到了“五邑”,很可能就是我们在上文提到的王室中心,在那里,行政管理专职往往被统一任命给周朝官员。这些城邑无疑是周朝行政的枢纽,虽然它们可能同时还具有其他多重社会功能,譬如作为贵族的居住地以及手工业制造中心等。从这些中心身上,我们看到了建立在渭河平原特殊地表形态之上的一种宏观的地缘政治结构与社会整合体系。这些城市的本身便是西周时期渭河平原地表形态的主要特征,而且给予当时人们一种特殊的感觉:即他们不是围绕着一个王室中心居住和生活,而是居住在对他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的多个王室中心之间。正如有铭青铜器的发现所揭示的那样,在这些王室中心的周围还分布着贵族宗族的采邑,形成第二级的地方中心,它们与王室所有和管理的乡村地产紧相毗邻。事实上,考古资料显示,有很多这样的宗族,一方面他们在离王室中心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拥有自己的采邑,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王室中心内占有部分的居住地,并且有些贵族死后甚至就葬在王室中心的附近。我们从金文中获悉,环绕这些宗族采邑中心的则是众多的小型聚落或者村舍,它们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这些聚落以及生活其间的农民不但要养活这些宗族中心,同时还经常沦为他们彼此交换的对象。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另文详加讨论。目前的资料已足以证明,上述即是渭河谷地的基本聚落阶梯以及渭河谷地社会的整合方式,而这也正是西周王朝的基础。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八)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八)

泾河上游地区是周代王畿从渭河谷地向西北高地的一个自然延伸。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高耸的秦岭阻碍了周人往南或向西扩张的可能。在文化上,这片区域与周人的中心地区已经融为一体,但作为西周国家西北边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进入周王朝心脏地带的直接通道,它对于西周都城的安全可谓至关重要。考古资料表明,那里明显有一个政治权力中心,坐落于通向渭河流域的主要通道的入口处。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出土的金文资料显示,地方群体的领袖正是不同宗族的宗主,他们通常被称作“伯”。“伯”是家族中最年长者,不同于那些位于东方被称为“侯”的西周地方封国的国君。这暗示着泾河上游社会的行政管理系统与渭河平原是相似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至晚在西周早期,泾河上游地区已经被纳入王室行政管理的地域之内,并且与渭河谷地的王畿地区结为一体。然而,渭河上游与陕北这两个地区的情形却异于泾河上游,尽管它们确曾受到周文化的影响,而且西周军队或移民也间或到达这个地区,但因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周王朝可能并没有在这里建立持久的控制。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八)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八)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