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乾隆编了本《贰臣传》,为什么过河拆桥,贬低当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乾隆编了本《贰臣传》,为什么过河拆桥,贬低当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收藏 0 0

明朝和宋朝不同,南宋灭亡时,有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以表自己的忠诚,但是在明朝的崇祯末年,因为清兵入侵,有了大量明朝文臣武将,纷纷主动投降了清政府,愿意做他们的臣子,其中不乏一些无名小卒,同时清政府也接受了像洪承畴和祖大寿之类的国家栋梁之人。

乾隆编了本《贰臣传》,为什么过河拆桥,贬低当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这样的投靠其它朝代,也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虽然对于明朝的百姓来说,投降了清政府的人,都是叛徒,是明朝的千古罪人,是明朝十足的卖国贼,但是用清朝的眼光来看,这些投降的人是他们能够稳固统治的大功臣,是一股强有力的中坚力量。

乾隆编了本《贰臣传》,为什么过河拆桥,贬低当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乾隆编了一本书

在清朝建立的初期,很多清政府的官员们,甚至是皇帝都这些来自于明朝的降臣,做出了十分正面的评价,给予他们高官厚禄,甚至是加官进爵,为什么做这些,是因为彼此双方存在着相互需要,或是说彼此利用的关系,相互谋利。但是到了乾隆登基为皇帝之后,他不管之前人对明朝的降臣评价有多高,甚至专门下令参与编写了一部名叫《贰臣传》的书籍。这本书名中的“贰臣”的意思,讲的就是一人供奉二位主人,“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

乾隆编了本《贰臣传》,为什么过河拆桥,贬低当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那么乾隆编写《贰臣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编写这样一部书籍?

第一点原因:乾隆编写《贰臣传》是为了宣明自己是一位仁爱之君王

《贰臣传》这本书籍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乾隆皇帝主持编写,主要描述明清两朝为官员们的书,一共收入了明清两朝为官的人员134多人,乾隆编写的《贰臣传》一共分为甲乙两部分,上半部分收录了63人(降清后忠心耿耿,功勋卓著的人),下半部分收录了71人(降清后毫无建树的人)。

乾隆编了本《贰臣传》,为什么过河拆桥,贬低当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乾隆编撰《贰臣传》的目的是,希望以自己忠君的模样作为标准。乾隆是这么说的: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按儒家思想表达来说,就是’大节有亏’,根据传统儒家价值观,一直有着“忠臣不事二主”的,“忠君爱国”更是评价人臣的最重要标准,所以乾隆自身是很看不起那些投降了清政府的官员们,虽然他们对于清政府来说贡献了许多。甚至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的子孙至今还在清朝做官,但是如果自己按照’忠君’这两个字的标准衡量,那么这些臣子们并不是自己心中完美的人。当时乾隆的诏书是这么写的:“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迹,据实直书……”

乾隆编了本《贰臣传》,为什么过河拆桥,贬低当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况且其中还不乏一些让清朝下了重功夫争取来的臣子,比如祖大寿,在《清史稿》中关于祖大寿投降清朝记载内容为:“明年,世祖定鼎京师,大寿从入关。子泽賻在明官左都督,至是亦降,十三年,大寿卒。”这些臣子万万没想到,他们在投降了清政府之后的百年,会被清朝的皇帝编写进《贰臣传》中,造成自己名节不保,还被赐予卖主求荣的汉奸称号。

因此,乾隆借《贰臣传》来宣扬“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同时表示自己是一名英明的君王。

第二点原因:乾隆编写《贰臣传》是为了团结汉人

乾隆皇帝下令编写《贰臣传》,已经是过了百年的时间,那个时候的清政府可以说统治已经非常牢固,也没有了之前清代帝王的恐慌,各处起义“反清复明”,要为这样的事情感到烦恼,已经完全的统治了汉人。

乾隆编了本《贰臣传》,为什么过河拆桥,贬低当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要知道,早在满清民族,进入汉人领地之后,就开始了对汉文化的学习,经过不断的传承,一代一代君王的发展,到了乾隆继位登基时期,当时的皇亲贵胄,可以说已经完全的汉化了。更不用说,乾隆皇帝本人更是对汉文化十分的喜欢和拥护,是汉文化思想践行者,所以乾隆十分的了解汉文化。

乾隆编了本《贰臣传》,为什么过河拆桥,贬低当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隆皇帝编写这本书籍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汉人,为了瓦解当时天下汉人们的民族意识,是站在当时被统治下的汉人的角度进行批评这些投降的官员们,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和进一步巩固统治的目的,团结汉人们,也就是表达了汉人们的心声,达到更高的统治。

一本《贰臣传》,看似简单其实内涵颇深,可以说用意深远,让人不能小瞧。

上一篇

胡雪岩坐拥两千万两白银,却得罪了这班人,晚年贫病交加而死

下一篇

“天下冤之”有多冤?保卫首都迎回皇帝,皇帝:功劳越大越得杀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