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淝水之战为何八十万大军不敌八万人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淝水之战为何八十万大军不敌八万人
收藏 0 0

淝水之战为何八十万大军不敌八万人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但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那么,为什么兵力多于对手十倍的前秦会溃败呢?

淝水之战为何八十万大军不敌八万人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淝水之战为何八十万大军不敌八万人

在淝水之战之前,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之后,国力强大,在相当短的时间之内东灭前燕,南取梁(汉中)、益二州,北并吞鲜卑拓跋氏之代国,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东晋大权臣桓温的篡位的阴谋经过王谢两家的努力和平化解,并且谢安积极缓和士族之间的关系,稳定国民的情绪。虽然东晋偏安一隅,但是百姓仍旧以东晋为华夏正统,上下安和。公元383年,苻坚力排众议,御驾亲征,亲率步兵8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以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北府兵北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战前苻坚还想避免兵戈,所以派朱序前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军。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

淝水之战为何八十万大军不敌八万人

谢玄和谢石的大军推进到了淝水,惧于前秦军队的强势,不再前进。。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让苻坚使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于是,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形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苻坚也中箭负伤。

淝水之战为何八十万大军不敌八万人

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於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速度也非常快,而且也非常顺利,这样很容易滋生轻敌的念头。创业容易守业难,此时内部集权程度不高,因此王猛劝苻坚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虽然东晋偏安一隅,但是百姓仍旧以东晋为华夏正统,且上下安和,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时机并不成熟。前秦经过长期的征战,国内军民皆厌战,且国内有太多不稳定因素。而且苻坚个人急功近利,想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便剑指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淝水之战惨败,苻坚嫡系部队锐减,不仅统一天下的梦想破灭了,北方原本和平的局面也随之解体。

上一篇

《道德经》:人为什么不能太出众?老子仅6字回答,让人醍醐灌顶

下一篇

官渡之战中袁绍为何失败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