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溜须拍马”典故与寇准有何关系?他“五起五落”说明了什么?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溜须拍马”典故与寇准有何关系?他“五起五落”说明了什么?
收藏 0 0

溜须和拍马是两个历史典故。

“溜须”的来历来源于宋朝。宋真宗时,寇准担任北宋宰相。当时朝廷中,有一个叫丁渭的人师从寇准门下,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丁渭为人聪明伶俐,擅长投机逢迎。寇准一向刚正不阿,为人正派,自然不喜欢丁渭的做事态度。

有一次官员们一起吃饭,寇准的胡须上挂了汤汁,丁谓见状,连忙起身把寇准胡子上的汤汁擦掉。寇准笑着说,参知政事是朝廷很重要的一个职位,身为国家大臣,难道是帮上司捋胡子的吗?在座的朝廷官员哄堂大笑,丁渭当场十分下不了台。丁渭是个小人,哪里能忍受这份屈辱?他将此事藏记于心,在后来处心积虑地恶意重伤寇准,以至于寇准被免官。

“溜须拍马”典故与寇准有何关系?他“五起五落”说明了什么?

“拍马”的由来,则来自元朝。蒙古人对马很钟爱,同时马也成为了权利、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夸马不仅是夸马本身,更是夸马的主人,夸马好就是给了主人面子,所以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

后经不断演变,将“溜须”“拍马”组合到一起,表达阿谀奉承,逢迎谄媚之态,多是形容对上司老板的巴结。

下面讲讲被“溜须”的寇准“五起五落”的几个故事。

宋真宗景德元年,前宰相毕士安荐寇准为相,说: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臣所不如”。宋真宗心存疑虑,说:“闻其好刚使气。”毕士安为寇准申辩说:“准忘身殉国,秉道疾邪,故不为流俗所喜。”

这就是说,寇准的“好刚”,是“刚正不阿”的“刚”,而不是“刚愎自用”的“刚”。只要有利于社稷,他当说则说,当做则做,绝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甚至在皇上面前,也不忌讳。其实,早在宋真宗之前,他就已有数次使宋太宗不快,却依然秉性不改。毕士安将他的这种秉性称之为“忘身殉国”。在毕士安看来,这正是寇准的可贵之处。

寇准的“使气”,使的也是正气而不是邪气。用毕士安的话说,叫做“秉道疾邪”。对于官场上司空见惯的溜须拍马风,寇准深恶痛绝,即使是拍他本人的马屁,他也十分讨厌。丁谓为寇准拂拭须上的羹汁,就受到他毫不留情的辛辣嘲讽:“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

寇准如此“好刚使气”,自然就“不为流俗所喜”,而那些未能摆脱流俗的人们非议以至排斥寇准,也就不足为怪。淳化四年的时候,宋太宗忽然想起贬到青州的寇准,向左右近臣说:“寇准在青州乐乎?”这些近臣心怀叵测回答说:“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自纵酒,未知亦念陛下否?”看看,宋太宗这些左右大臣忖度宋太宗要召用寇准,没有一个为寇准说好话的。

其实,在宋太宗和宋真宗的心中,寇准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物:宋太宗贬寇准,是因为寇准“好刚使气”;他又思念寇准,是因为寇准“忘身殉国,秉道疾邪”;宋真宗终于起用寇准为相,是因为寇准“忘身殉国,秉道疾邪”。宋真宗虽起用了寇准,却又要嘱咐毕士安“当藉卿宿德镇之”,还是因为担心寇准的“好刚使气“。

“溜须拍马”典故与寇准有何关系?他“五起五落”说明了什么?

寇准

由于寇准过于刚正,他在仕途上经历了“五起五落”:

“一起一落”:宋太宗淳化二年,寇准为枢密副使,淳化四年,因虞多逊进谗罢知青州;

“二起二落”:淳化五年,寇准为参知政事,两年后,即至道二年,因张洎“奏准诽谤”罢知郑州;

“三起三落”:宋真宗景德元年,寇准因毕士安力荐而为同平章事,景德三年,因王钦若挑唆,而罢知陕州;

“四起四落”:大中祥符七年,王旦荐寇准为枢密使,大中祥符八年,寇准因得罪了宠臣三司使林特而落职;

“五起五落::天禧三年,寇准复相,天禧四年六月因丁谓进谗而罢为太子太傅,7月贬知相州,8月贬为道州司马。

寇准之所以“五起五落”,还是因为他的正直个性。换言之,落,是因为他的“好刚使气”,“不为流俗所喜”,起,是因为他的“忘身殉国,秉道疾邪”,为正直的人们所看重推崇。于是乎,他好像一架天平,随着两边法码轻重的变化而起落。

寇准“五落”,与五个奸佞小人直接有关,这五个人中的三个,如虞多逊、王钦若、丁谓在历史上还“佞”得有点知名度。另外两个丁谓与张洎,原是寇准极力引荐而与他同列的。张洎奏寇准,是因为揣摩到宋太宗有点讨厌寇准,他要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以免受寇准的连累。而丁谓执意要将寇准一贬再贬,其仇恨的种子却是在寇准嘲讽他“溜须”时播下的。

或许有人会说,怎么小人都让寇准给碰上了?然而,官场上的小人无处没有,对于“好刚使气”的寇准来说,这也是没有法子的。寇准很缺乏一点“明哲保身”的心计的,毕士安说他“忘身殉国”,大概也包含着这一层。

“溜须拍马”典故与寇准有何关系?他“五起五落”说明了什么?

再说说他的“起”。寇准落了能起,自然也有人全力支持,其中之一,就是上面说的毕士安。毕士安先寇准为相,后来他推荐“善断大事”的寇准,而且直言自己不如寇准,这实在表现出他自己坦荡磊落的胸怀;此外,他明知宋真宗对寇准有看法,却不察言观色,顺水推舟,也不唯唯诺诺,投其所好,却能据理力争,尽情地陈说自己的看法,这在表现出他自己的勇气和骨气;不仅如此,毕士安不为邪言所惑,“每每申辩”,终使“帝始不疑”,这更是一种高风亮节了。可以说,在寇准的使用问题上,如果没有毕士安这一类正人君子的支持,寇准落而再起太难了,即使落而再起了,想立稳脚跟也很难。

对于正人君子毕士安和寇准,我们应该致以深深的敬意。正是这样的君子才使得奸佞小人得到斥退和压制,社会正气得到弘扬,大多数官员和老百姓的日子变得更好。

上一篇

袁世凯如何在一次大爆炸后接受日本大使的国书

下一篇

孔子给秦国“中正”的评语,为何一只奇怪的松鼠让他不得入秦?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