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北宋名相晏殊:成也老实,败也老实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北宋名相晏殊:成也老实,败也老实
收藏 0 0

晏殊,真宗、仁宗朝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老实为官,老实做事”,让晏殊青云直上,不过“老实”不足以让其在官场的斡旋里自持,而有选择的“老实”之道换取了无尽的荣光,但同时让“老实人”晏殊迷失。最终,其官路倒在了其丢失的“老实”本性上。

“老实”之福

晏殊曾经是个老实人。老实人当然常说老实话。

晏殊很牛,七岁时就有神童之名,十四岁时由两度为相的张知白大人郑重推荐,宋真宗特许,直接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晏殊小小年纪,在众目睽睽之下,气定神闲,举止有度。题目下发之后,晏殊主动起身,说:“臣十日前已作此赋,乞别命题。”宋真宗一听很高兴。一般人见到考题是自己写过的,肯定心里偷着乐,而晏殊竟然说出来,可见晏殊真老实。于是,宋真宗单独命题,让晏殊写来。晏殊毫无迟疑,一挥而就,文章既快又好,群臣赞叹不已,宋真宗更是高兴,当场赐晏殊同进士出身,到秘书省(国家史馆)任职。老实人晏殊前途一片光明。

晏殊才思敏捷远过常人,确实值得嘉许,不过更让宋真宗满意的还是晏殊的老实。一个官员,如果能够有一说一,对上不隐瞒,对下不欺骗,自然能够成为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自然能够成为忠心不二的好下属。宋真宗高兴,颇有道理。

宋真宗对晏殊很关注,经常私下里派人去了解晏殊的行为,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老实。当时的一些秘书省官员,工作之余经常在家中搞聚餐,有时候还跑到外面的酒楼上歌舞享乐,风气很是不好。可是,晏殊与众不同,经常呆在家里,和几个兄弟一起读书学习。宋真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之后,宋真宗给太子赵祯(日后仁宗)选择东宫的辅佐官员,特意挑选了晏殊。宰相们搞不懂了,就请示皇帝,宋真宗说,近来朕听说馆阁中的一些臣子们闲暇时间没有不参加宴饮游乐的,唯独晏殊闭门读书。这样严谨厚重的人,就应该在东宫辅佐太子啊。晏殊的“谨厚”,和之前应对的坦诚,前后一致,都是老实人的优良作风,宋真宗很满意。

北宋名相晏殊:成也老实,败也老实

等到晏殊接到任命之后,进宫谢恩,宋真宗当面说起越级提拔晏殊的原因,褒奖晏殊要继续踏实做人,老实为官。没想到晏殊竟然下跪,说:“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面对皇帝的褒奖,晏殊没有默默承认,而是宣称自己没有皇帝说的那么高尚,自己之所以闭门读书,并非由于什么严谨厚重,而是自己太穷了,没钱请吃。要是自己有钱,早就去啦。宋真宗听后,看了晏殊很久,心中更是高兴:像晏殊这样老实的人实在难得!

宋真宗晚年,把晏殊安排在少年宋仁宗身边,并且多番交代皇后刘娥,要好好考察晏殊。晏殊步步高升,三十来岁就参与中央决策。宋真宗有什么疑难问题,经常用很小的纸片写下问题,交给晏殊,而晏殊也将自己的答案细细写下,并将皇帝的纸片原样封好,一起送回,以免泄密。朝廷上下都认为晏殊必然大用,拜相是早晚的事情。

“老实”之惑

可是,人总是会变的,尤其是一个人身在权力场,面对权力、名利的诱惑的时候,就更容易改变心志。那么,老实人晏殊有没有继续保持自己的老实作风呢?很遗憾,没有。改变晏殊做人为官风格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件事情很关键。

那时候,宋真宗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朝廷内外风声鹤唳,许多宰臣们都惶惶不可终日。宋真宗驾崩前后,必然会有大的人事变动,早一点知道消息,就可以早一点准备。于是,各位大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尽各种手段打探皇帝的意图。宋真宗也严防死守,严禁皇宫内外私自传递消息。

一天,宋真宗勉强起身,写好了一封密诏,然后招呼来人。宋朝时候,皇帝身边负责起草诏令传达旨意的秘书班子分为两批,以翰林学士身份担任知制诰的称之为内制,以其他官职担任知制诰的称为外制。那一天值班的内制官员刚好不在,晏殊当时是外制官员,传唤太监误宣晏殊入殿。晏殊一看是任免朝臣的重要诏令,急忙说:“臣是外制,不敢越职。”宋真宗点点头,下令传召翰林学士入宫。晏殊跪着没有起来,说:“臣恐洩漏,请止宿学士院。”晏殊为了表示清白,主动请求晚上睡在宫内的翰林学士院,绝不外出,保证消息不会泄密。宋真宗脸色铁青,点点头,没有多说。等到第二天清早,晏殊打听到皇帝果然下诏任免宰臣,但是名单却和昨晚自己见到的全部不同。晏殊胆战心惊,“深骇之而不敢言”,心中有千万疑问,可是对谁也不敢说。

北宋名相晏殊:成也老实,败也老实

宋真宗为什么要调换名单呢?晏殊不是说了晚上会在翰林学士院,不会出宫,不会泄露消息吗?原因只有一个,就算晏殊再怎么保证,宋真宗也根本不相信晏殊。身在官场,权力争斗瞬息万变,尤其是在宋真宗驾崩前后,就算是对关系最亲密的皇后刘娥,宋真宗也会留一手,更不要说对臣子晏殊了。

而晏殊,在经历了这场风波之后,也意识到了信任的危机。老实为官,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真的能够让领导满意吗?真的能够让自己在风云变幻的官场继续生存下去吗?不知不觉,晏殊在改变自己行事的风格。有时候,老老实实说自己的真心话,远不如说领导愿意听到的“老实话”来的实在。

“老实”是个选择项

之后,宋真宗去世,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皇太后刘娥执政。晏殊官职一路升迁,晏殊这个老实人,说话做事越来越艺术,也学会了玩太极,打埋伏,光挑漂亮话来说了。

晏殊为官多年,提拔了许多人才,比如说宋代名臣范仲淹、富弼。这两人都是晏殊从微末小吏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富弼更是成为晏殊的女婿,关系自然亲密。

范仲淹进入官场,官职很小,口气很大,曾经向宰相上万言书,对朝廷政策的不足之处大加批驳。宰相王曾看了很高兴,觉得范仲淹很了不起。当时,晏殊有一个出任国史馆(宋代中央高官多出自馆阁)的推荐名额,可是晏殊却没有推荐范仲淹。宰相王曾奇怪了,就说:“公知范仲淹,舍而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你晏殊不是很了解范仲淹吗?为什么不推荐了解的范仲淹,却推荐别人呢?王曾更表示,晏殊你提出的推荐信我已经替你压下来了,你还是改一改,推荐范仲淹吧。晏殊一看宰相王曾都说话了,只能听从,推荐范仲淹。

那么,晏殊为什么把范仲淹带入官场,却不让范仲淹进入中央呢?很简单,就是因为范仲淹是个炮筒子,直肠子,看到一些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要说出来。当年在地方为官,晏殊还可以保住范仲淹,可是身在朝廷,晏殊自顾不暇,万一被范仲淹牵连,那就划不来了。

果然,不久之后,皇太后刘娥暗示礼部官员商定礼仪,要穿戴天子的冠冕去祭拜太庙,还要求天子率领百官在大殿为皇太后刘娥贺寿。范仲淹听到消息,公开上奏此举违背祖制绝不可以。晏殊知道消息后非常害怕,把范仲淹叫来狠狠骂了一顿,说范仲淹实在太狂妄。是啊,皇太后刘娥执政十年,俨然女主,只是没有正式登基罢了。现在自己推荐的人竟然公开对抗刘太后,后果不堪设想。可范仲淹怎么说?范仲淹端正脸色,说:“仲淹受明公误知,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我范仲淹能够受到老领导的推荐,我心中经常担心不称职,让老领导丢脸,没想到我竟然会因为说一些正直的言论而让老领导批评。范仲淹委屈,委屈之余又有点鄙视,这是当初提拔自己的晏殊吗?晏殊听后,“惭无以应”,很愧疚。

北宋名相晏殊:成也老实,败也老实

不过,愧疚归愧疚,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久之后,范仲淹因为对刘太后大不敬被宋仁宗贬斥,而作为推荐人的晏殊自然也被贬。晏殊当日的担忧终于成真。

不过,人世间福祸难定。正是因为范仲淹这么一搞,反倒为范仲淹和晏殊带来了之后十多年的官运。转过年来刘娥去世,宋仁宗终于亲政。亲政之后,宋仁宗开始清除太后势力,培植自己的心腹,当初公开反对皇太后刘娥的范仲淹和晏殊自然受到重用。晏殊四十岁出头就入阁,担任副宰相。

官职变大了,晏殊也变得更加圆滑了。

晏殊当副宰相不久,朝廷和西夏就爆发大战,和辽国也摩擦不断。北宋的基本国策是和辽国和谈,和西夏动兵。辽国看到北宋忙于和西夏作战,无力北顾,趁机提出,希望北宋割让十个县代替以往的岁币。富弼出使辽国,严词拒绝,说:“北朝既以得地为荣,南朝必以失地为辱。兄弟之国,岂可使一荣一辱哉?”富弼应对很是得体,既顾全了辽国的颜面,又不失大宋的国格,并且强调,唯独如此,才可以维系兄弟之国的情谊,对彼此都是有利的事情。可是,当时辽国皇帝没有立刻签署国书,只是做出了继续接纳岁币的口头承诺。等到富弼回到北宋,看到辽国递交的国书上,称呼北宋给辽国岁币为“献”,明显是把北宋当成下属藩国。富弼于是再次出使辽国,坚持不能用这个具有侮辱性的词语。可是辽国皇帝的态度非常强硬,说,就算是不用“献”字,也必须用“纳”字(纳,依然是藩国对宗主国的关系),并且以武力威胁。富弼据理力争,毫不退让。辽国皇帝无可奈何,答应再派使者,更改国书。可是,等到富弼回来之后,北宋的宰相们竟然签署了北宋“纳币”的国书。富弼辛苦获得的胜利,被当时担任宰相的吕夷简一笔抹煞。。

富弼很生气,禀告皇帝:“政府如此,欲置臣于死地。臣死不足惜,如国事何?”确实,富弼本来取得了外交的胜利,可转过身来宰相吕夷简却接受了侮辱性的国书。富弼说,个人的生死事小,大宋的荣辱事大,事关国体,怎么能够做出如此丧权辱国的事情呢?宋仁宗原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听富弼一说,很是重视。北宋虽然和辽国兄弟相称,但是一直是平等相待,绝非臣属关系。宰相吕夷简慌了,争辩说自己估计是一时笔误,一定会让辽国再做修改。这时候,宋仁宗说:“枢使晏殊何如?”当时,晏殊升任负责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他的意见非常重要。晏殊说:“夷简决不肯为此,诚恐误尔!”晏殊竟然将吕夷简的重大错误认定是一时笔误,并且语气比吕夷简本人还要肯定。这一下富弼火了,说:“晏殊奸耶?党夷简以欺陛下。”要知道富弼和晏殊是女婿和岳父的关系啊。连富弼都看不过晏殊,对待如此严重的外交问题,竟然阿附吕夷简,看吕夷简脸色说话,完全丧失了一个最高军事长官应该有的公正嘛。

当年敢于直抒胸臆,老实为官的晏殊已经不见了,为官多年的晏殊早就修炼成一身铜皮铁骨的功夫。要想在官场屹立不倒,那就要依靠权门。晏殊虽然是枢密使,可是吕夷简确是统管军政的宰相,官更大,权更重。揣测领导意图,说领导想听的话,就算歪曲事实,也要维护小集团的利益,慢慢成为“老实人”晏殊做官的原则。

成也“老实”,败也“老实”

晏殊五十来岁的时候正式拜相,多年媳妇熬成婆,终于也到了只要看皇帝一人脸色的高位了。可是为相两年之后,却因为一件陈年旧事被宋仁宗罢官。

宋仁宗的生母本是李宸妃,可是,嫡母刘娥从小将宋仁宗抱养,一直到刘娥去世,宋仁宗也不知道自己生母是谁。在皇太后刘娥去世的同年,李宸妃先几个月去世,当时由晏殊负责撰写墓志铭。晏殊的墓志铭中只提到了李宸妃曾经生养了一个公主,完全没提生了宋仁宗的事情。多年之后,蔡襄把这件事情翻了出来,说晏殊身为侍从,当然了解真相,可是却歪曲事实,罔顾真相。宋仁宗大怒,很是恼恨晏殊。当然,也有其他大臣为晏殊说情,他们认为晏殊也是无奈,当时皇太后临朝,根本不能容忍晏殊说出真相。连皇帝老子也是在皇太后刘娥去世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嘛。

可是,宋仁宗理智上可以理解,感情上却不能接受。晏殊为什么不能像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据理力争,甚至以死相拼呢?当年宋真宗高度赞许的老实人晏殊哪里去了呢?

宋仁宗终究把晏殊贬到地方当官。之后的十来年,晏殊虽然几度起落,却再也无缘中央。一旦皇帝对晏殊做人的准则都产生了怀疑,晏殊要想再获得信任,实在比登天还难。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上一篇

蒙古骑兵的弱点,唯独怕一种猛兽,成吉思汗都顶不住只能撤退

下一篇

项羽为何选择乌江自刎,而不肯过江东!1300多年后被一女子道破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