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文化最盛的宋朝为何流行用火葬?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文化最盛的宋朝为何流行用火葬?
收藏 0 0

图文转自网络,侵删

还记得在2012年的时候,一个村支书在网上出了大名(虽然这网红标签他大概并不想要)。

这位村支书,靠着一天平坟1043座的“傲人业绩”,一经曝出_ 0 ( B i v O o E,火遍了当时的o { m c Z 9 D互联网。事情的最后,以国务C + V .院撤销相关强制执行的条款而告一段落。

抛离时政,从这个曾经刷屏的新闻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尽管国家要求施行火葬已经多年,但移风易俗并不容易。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文化最盛的宋朝为何流行用火葬?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文化最盛的宋朝为何流行用火葬?

01

土葬一向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入土为安的观念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而火葬则通常z R s ~ U @ !被认为与蛮夷相连系。对火葬的最早记载出自《墨子》,“5 t f S M q 5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H ( = [ K ; w X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 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股浓厚的猎奇感。

但吊诡的事情来了。

宋朝一向被视为儒家士大夫的黄金时期,范仲淹的忧乐天下、张载的横渠四句、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太多牛人了。无外乎陈寅恪对宋朝倍加推崇,其P * V ] g 2 a名人名言为“天水一朝之文化,o S 7 % _ K : 竞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士大夫横行的时代,却又是中国历史上火葬最为盛行的朝代。“ 自宋以来,此风日盛。” 明清之w @ ` = k际的名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道,面对这一局面,他不由得发出感慨,“宋以礼教立国,而不能革火葬之俗。于其亡也,乃有! ( y杨琏真伽之事。[ d f h F + e o

不过,为什么会这样呢?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文化最盛的宋朝为何流行用火葬?

《日知录H E | Y % J》是明末清/ t w ~ * S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R i V y W顾炎武的代表作品} H H

02

对于本朝火葬之盛行,宋代士大夫早已心怀不满,二程之一的程颐便说,“古人之法, 必犯大恶而焚其尸。今风俗之弊, 遂以为礼, 虽孝子慈孙亦不以为异……可不哀哉?” 其余的批评声,如“夷狄之法”、“不孝之大者”、“伤风败俗莫此为甚 ”、“其为悖礼甚矣 ”……更是俯首皆是。

批判之外: V q – : z ],宋人开始探究背后的原因,为何泱泱华夏却被夷狄之风所浸染?不约而同地,他们找到了一个幕后真凶:佛教。火葬是古代印度X ] k }常见的一种丧葬方式,一共分两步走,先是用火焚烧躯体,之后将剩下来的遗骨收拾埋葬。自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采用这种方式后,火葬便成为佛教徒死后的常见操作。

既然佛教徒流行火葬,那么可以推论,随着佛教影响力的扩大、信众的逐渐增多,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施行火葬。而现实情5 : k G ] j K况是,继承盛唐的两宋时期,佛教相当兴盛。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文化最盛的宋朝为何流行用火葬?

宋徽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杜牧《江南春》里的名句,讲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信奉佛教、大肆修建寺庙的情景。

而宋代有多少寺庙呢?宋徽v g B g ,宗宣和年间,首都开封的寺院数量为691座。宋朝南迁后,首都改为杭州,《梦梁录》的作者吴自牧回忆称,杭州城内城外有寺庙671座,且除此之外,“僧尼廨院、庵舍, 白衣社会,道场奉佛处所不可胜计。”R U t 4 t S 0 q

由此,将火葬之盛归因于佛教的影响) : U + j m * 7 1力,看起来没毛病。而且在实际生活中,火葬往往是由寺院所主办的,甚至有人干脆称火葬为“僧道火化”,这更加深了宋代士大夫们的认知。于是乎,火e s R 6葬缘起佛教的论调几乎成了宋代士大夫的共识:

北宋的贾同在《禁焚死》称:火葬的流行,“根其由, 盖始自桑门之教, 西域置胡俗也。”两宋之际的胡寅复议:“自佛法入中国, 以死生转化, 恐动世俗千余年间, 特立不惑者, 不过数人而已。 ”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也铁口直断:“自释氏火葬化之说起,于是焚尸者,所在皆然。”.

然而, 仔细琢磨上述的说法,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个致命的逻# 5 I w q s K ` =辑漏洞: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到唐代后期的九百多年来,史书上记载的死后火葬事例,高僧以外的世俗之人屈指可: / T I E数,而这期间推崇佛教的政权并不少。

显然,简单认为7 S [ i 9 A W N x火葬` w `习俗是佛教兴+ / k c 9 ` 0盛之结果的看法失之片面。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文化最盛的宋朝为何流行用火葬?

佛教古画

03

实际上,中原的火葬习俗并不h E = T c l F D i始于宋} ^ ] d _ _ 5

赵匡胤在黄袍加身的第三年即建隆三W G . a F V年时,下了一道禁止百姓火葬的诏书,给的理由是不合儒家伦理,“近代以來,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 ”

既然已成风俗,必定不是兴起于一时的,而宋初所谓的“近代以来”自然指的是五代乱世。此外,徐平芳在《宋元时代的| $ @ –火葬》一文中指出,非虔诚的佛教徒而使用火葬的,史书记载的最早案例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皇后李氏,7 3 H D她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儿。

故而,盛行于宋代的火葬习俗当成型于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世道是什么特点呢?一q P v 5 9个字:乱。

从朱温篡唐的{ h R U – o a907年到赵匡胤陈黄袍加身的960年,53年间快速迭代了五个朝代八个国姓,可谓有枪便是草头王。在此期间,礼崩乐坏,民不聊生。~ h M P J i l曹操《蒿里行》 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场景,同样也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文化最盛的宋朝为何流行用火葬?

赵匡胤(92+ / p U7年3月2l l S = / ~ !1日-976年11月14日)

入土为安的丧葬观念的背后是中国人关于灵魂不灭,以及更为重要的祖先崇拜的表现。而这种祖先崇拜又带着一种世俗性的实用主义,其根本目的仍是为了活在当下的个人及家庭。后来儒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学说体G Z w B系中,构成儒家伦理的一部分,并形成一种外在的强制力。

可乱世^ Q k o之际,活人尚且自顾不暇,哪还有能力4 W F 1 2 8 2 O s去顾及亡者呢?而随着政权的动荡,儒家伦理也因失去国家的加& j 9 d _ z 持而: – { 8丧失了/ ! Z N R _ f t约束人心的力量,礼崩乐坏,过去的旧道德及其背后的思想观念自然X 9 y P e ( b随之瓦解。

类似的事情历史上发生过不止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贵族阶层及其价值理念的消失、汉末魏晋之际玄学的诞生、近代中西碰撞下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一次的变乱都带动着一次思想观念、风俗人情的转变。

五代也不例外。在一个持续混乱的时期,过去的儒家伦理被打碎,而能在乱世中填补人心灵空虚的佛教趁机而入,大肆扩张领土,乃至形成了后来所谓的佛教平民化浪潮。

佛教不重肉身而推崇火葬,这一丧葬方式方便省钱,正好满足了乱世之中人们的需求,而且又让人免于陷入自责、愧疚的情绪当中,可谓物质精神一把抓。火葬之风的盛行便不可避免了。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文化最盛的宋朝为何流行用火葬?

宋朝的民= o l l

04

不过,紧z Q z随其后的又有一个问题,当进入国家n ~ @ t E P ] ) r和平稳定的北宋以后,{ c 2 R 8火葬风俗为何还屡禁不止呢?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方式方法问题,一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自上而下的国家强力改造风俗常常受到民众的普遍抵制。宋代士大夫虽然有改造天下、造福百姓的雄心,但并没有后世共产党那样的宣传及动员能力,成效不大不难理解。

更何况,宋代一直被扣上“积贫积弱”的帽子,虽然现在{ i z 3 , J很多人对此有争议,但国力不够强盛是不争的事实。北宋前期受到辽、西夏的侵扰,精力放在了抵抗外敌及变法图强上,而南迁s t R e ) q ~后只得偏居一隅,没有足] j M y ~ v w够的国力支持,移风o , r K易俗谈何容易?

而另一个核心问题,则在于宋代的人地矛盾

一方面,宋代的人口突破了前无古人的一亿m V N | y大关,而另一方面,因为施行土地私有、允许{ K U ` t i I土地买卖,导致土地| – + 5 ^ X i兼并问题日益突出,人多地5 & C 0 m p ? U少、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情况逼得很多人只能| ) *火葬,别无他法。

如南宋时期,杭州所在的两浙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而不出意外,这一地区的火葬习俗之盛在当时力压各地选p C M K 0 q手,稳坐钓鱼台。

今天小编写了这么多希望对大家j ) ] i ; Z有一些关于历史了解的帮助,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小编会尽1 9 J 5 p t 8 p最大努力给大家更新优质文章。敬请期待明天的历史文章吧,爱r S d 2 J v你们哦!

上一篇

古代举人的社会地位,为什么范进中举后会疯癫

下一篇

臊子面名字的由来?什么是“臊子”?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